我要這個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是體現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自古流傳下來的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與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壹脈相承。它們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然而,傳統節日中的民族文化內涵正在逐漸消失...
現在,雖然春節仍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但年味越來越淡。比如春節拜年的習俗,是人們交流問候和友誼的好機會,但懶惰的都市人卻用先進便捷的通訊工具來搞定。再比如幾年前無數大城市頒布的鞭炮禁令,只考慮了環保效果和安全因素,卻忽略了春節不可或缺的內容和人民群眾所希望的熱鬧喜慶的氣氛,讓節日變得平淡無味。所以,當老人們興致勃勃地向兒孫們回憶小時候的過年場景時,孩子們只能困惑地眨眨眼睛作為回應。因為在他們眼裏,春節就是穿新衣服,吃好東西,和朋友壹起玩。“年”是什麽,為什麽要放鞭炮,春聯的來歷不明。
夏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去年韓國端午節在165438+10月被聯合國認定為“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了我們很多思考。端午節不僅是漢族的節日,也是藏、蒙、回、彜、羌等幾十個少數民族的節日。就是這樣壹個中國的傳統節日,變成了別人的文化遺產。現在中國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端午節只是吃粽子、鹹鴨蛋或者劃龍舟的節日。誰能記住“愛國愛家民族自尊”這個人文節日的內涵?更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很多河流都那麽幹或者臭,很多地區已經不能開展“劃龍舟”的活動了。文化的流失算不算,連節日最後幾個很小的符號都會沒了?
老舍先生寫過壹部非常著名的小說《壹家四代》,裏面正好描述了這個節日:日本人占領了北京,所有人都成了被占領的居民和被征服者。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會放假。現在是中秋節,齊老頭想給小孫子買個男妓,幾塊月餅,兩盆菊花。然而,由於日本的占領,這裏沒有男妓,沒有菊花可賣,也沒有節日可慶祝。這時,他才充分意識到這個傳統節日有多麽重要。沒有它,就連他的精神寄托也沒有了。
傳統節日要傳播,民族文化要發揚,而不是靠白發老人的回憶。青年學生尤其應該了解這些節日的內涵和文化底蘊,而不是盲目穿越國外的節日。縱觀西方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愚人節等。,都是歷史文化的產物,不符合我們的文化內涵,匆匆走過這樣的節日也缺乏應有的意義。我們應該思考和實踐的是如何讓我們的傳統節日和民族文化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