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火把節是什麽樣的?

火把節是什麽樣的?

火把節是彜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的傳統節日。彜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6月24日,白族在6月25日,拉祜族在6月20日。這個節日持續兩三天。彜族人認為火把節後長出的谷穗和火把壹樣粗。後人以此為祭品,驅趕家中的鬼怪邪靈,以保人畜平安。節日期間,各族青年男女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田裏活動,邊走邊在火把上灑松香,以祈求新年,並消除汙穢,尋求好運;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者舉辦大型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也利用聚會進行社交或會見戀人,並在節日進行商業活動。

在火把節的晚上,居住在鶴慶和麗江相鄰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會舉行玩火活動。人們在村子裏所有的大樹上綁上壹束束紅色的花,象征著“紅色的花像火把壹樣燃燒”。在天空出現第壹顆星星之際,人們手舉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圍著“紅花火樹”唱贊歌。

在火把節,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人會舉行活動來崇拜火神。相傳普米族崇拜的火神叫昂古米,原本是摩梭人的女祖先。為了自己的後代和與自己族群共同生活的普米族的幸福,她潛入天宮盜走火種,用自己的身體作為火把,將火種引向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得到火種。普米族為了世代不忘昂古米的恩情,把昂古米帶來火種的日子定為祭祀火神的節日。

黃坪鄉是鶴慶縣的熱點,物產豐富。相傳這裏的居民是離開軍隊來到這裏的孔明和孟獲的後代。這片沃土是孔明和孟獲結盟時開墾的。並且在6月24日的夜晚,挑燈夜戰,第壹次播下了五谷的種子,貧瘠的土地從此變成了良田。為了紀念這壹天,後人每天都會點燃火把,挑燈夜戰,播種肖春的莊稼。那時,老人和孩子舉著火把,圍著田地唱歌跳舞,年輕人在地裏播種。勞動生產和民俗活動融為壹體,別有壹番風味。

古往今來,每年火把節之夜,各民族都在同壹地區慶祝,從山寨到城鎮,從高山到平壩,大家都點燃火把,用腳後跟手拉手圍成壹圈,載歌載舞。老人吹著風塵仆仆的秦越,年輕人吹著久未觸摸的笛子,姑娘們拉著掛在胸前的琴弦,希望年年莊稼豐收,六畜興旺,唱出美好的生活。月光下,壹把把火把,壹堆堆熊熊的篝火,像天上的星星落到地上,到處是火的世界,到處是歌舞的海洋。人們盡情地載歌載舞,火把節之夜的熱鬧景象被歷代許多學者描述。

在改革開放和黨的民族政策大放異彩的今天,火把節被賦予了更新的群眾性、娛樂性和多樣性的內容。人們不僅繼承和發揚了自己的部分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融入了時代的氣息,形成了新的景象。比如節日期間,外地遊客、省內外遊客大量湧入,商人大量湧入,外地人遠遠超過本地人。火把節已經成為吸引各界人士前來觀光旅遊和貿易洽談的手段和機會。各種群眾文化體育演出也壹年比壹年豐富多彩,民間節日自然成為地域性節日,從鄉村節日到城鄉節日,從單壹民族節日到多民族節日。真正認識和了解彜族的人並不多,但說到“火把節”和“阿西跳月”,人們就不會覺得陌生了。不過話說回來,要明白原來火把節還是在農村,尤其是遠離城市的偏遠鄉村,那裏有地道的民俗。

  • 上一篇:“考試”這個英文單詞怎麽寫?
  • 下一篇:電池是如何工作的?誰發明了電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