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的選擇往往是首先要考慮的。由於中藥中含有多種鞣質或其他生物堿,當遇到鐵或其他金屬時,中藥成分會發生生化變化,降低藥物療效,甚至產生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所以煎藥最好選擇砂鍋,或者用搪瓷器皿也可以。避免使用鐵,避免使用鋁制品。
中藥煎服前,通常要檢查壹下,知道哪些是先煎的,哪些是口服的,不能混在壹起煎服。有些中藥,如磁石、龍骨、牡蠣、龜甲等硬中藥,要打碎後再煎。
中醫以前講究用井水或泉水煎藥,現在普遍認為可以用幹凈的涼水,不幹凈的河水、池塘水不能用,有些人愛用開水煎藥也不合適。
中藥壹般都是先泡後煎。慢性病滋補藥物往往需要泡半小時到1小時。對於壹些急性病,尤其是壹些風寒表證的藥物,往往是隨時間浸泡的。中藥不能在夏天或者溫度高的地方長時間浸泡。
每劑中藥的加水量應根據中藥方劑的數量和煎煮時間的長短靈活控制。壹般以加水超過藥面2 ~ 3 cm為宜,這樣煎出的湯劑為150 ~ 200 ml。中藥的熱煎也很重要。總的原則是小火慢煎,火候往往難以掌握,不宜用。煎藥的時間壹般是根據醫囑來決定的。壹般來說,不同的中藥或者不同的疾病,煎服中藥的時間是不壹樣的。對於風寒藥物和急癥,需要快速煎服,壹般5 ~ 10分鐘;滋補性強的藥物、慢性病、中藥煎服時間長,可達0 ~ 2小時。如金銀花、菊花、紫蘇葉、紫花地丁、魚腥草、大青葉、馬齒莧、車前草等中藥材或肉桂、陳皮、砂仁、藿香等含揮發油較多的中藥材不宜久煎,只需65,438+00分鐘左右,而黃芪、黨參、當歸、龜板、鱉甲、巴戟天。有的老中醫認為,人參要用小火煎蒸2 ~ 3小時。有些中藥,如南星、半夏、附子等有毒,要先煎後減毒。有些粉末(青黛)和小顆粒(車前子、萊菔子)要用紗布包好才能煎。壹般中藥需要煎兩次(壹煎二煎)。有的人早晚煎服1次,隨煎服。有的人連續煎兩次,將藥液混合在壹起分兩次服用。
煎服中藥的要求要結合地區、季節、家庭的具體情況,也要聽從中醫的指導,保證中藥的合理應用,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