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現代傳播讓非遺傳承“活”在當下

現代傳播讓非遺傳承“活”在當下

摘要:妳會去偏遠的山村看壹個老人編竹籃嗎?妳會去遙遠的古鎮看壹個女孩在院子裏染花嗎?也許不是,但當這些“身懷絕技”的匠人拿起手機走進屏幕時,在短視頻平臺上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網友圍觀和點贊。(9月《光明日報》12)

非物質技能是人類寶貴的歷史財富,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記憶。但在過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往往僅限於師徒,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只能被少數人關註。近年來,非遺宣傳越來越生活化,尤其是移動視頻平臺進入人們的生活後,非遺與短視頻的結合使其再次成功進入大眾視野,獲得更多曝光和關註。現代傳播讓非遺“活”在當下。

現代傳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在當下提供了有利條件。據統計,在Aauto更快的短視頻平臺中,每3秒鐘就產生壹個非物質視頻,超過654.38+05萬非物質內容創作者在Aauto更快上產生非物質相關視頻。他們共同創造了超過2000億次視頻播放,贏得了超過67億次贊,創造了超過6543.8+0.5億元的收入。Tik Tok非物質遺產數據報告顯示,截至6月10,2021,抖音平臺上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相關視頻數量超過1.4億,在1.557個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中,Tik Tok覆蓋率達到97.94%;瀕危非遺相關視頻在Tik Tok被贊超6543.8億次。

現代傳播會在年輕人心中種下。其實並不是年輕人不喜歡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年輕人因為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會少,缺乏了解,甚至逐漸疏遠自己。新媒體技術和自媒體傳播方式為深入民間或偏遠鄉村的老手藝打開了天地,傳說中的“巧手”其實是存在於世間的。更重要的是,現代傳播讓年輕人對非遺手藝有了認識和了解,逐漸產生興趣,並把消費和欣賞融為壹體,有了欣賞非遺的熱情,為非遺傳承帶來了動力和活力,也讓傳承人獲得了文化自信。

現代傳播讓非物質傳統文化成為壹種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可以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優勢。特別是在鄉村振興中,只要科學規劃,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就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發展優勢產業和傳統工藝產品,搞活農村經濟。很多地方通過“互聯網非物質實體店”、“非物質中介公司”等模式,代代相傳的草編、柳編老手藝,開拓了市場,打造了品牌,將農村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農村經濟發展新優勢。

非遺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和魅力。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忘記先賢留下的文化遺產,應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人們了解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正意義,了解文化的基本脈絡,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相得益彰,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 上一篇:“川慶人”在中國是少數嗎?
  • 下一篇:石油、煤炭、天然氣還能撐多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