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兩面性,孝順無疑是有負面作用的。在封建社會,孝道是很麻痹的,尤其是宋明以後。到了現代,孝道受到了批判;建國後,孝道好像封建了,提起來就難受,研究的人就更少了。其實不談孝道,並不代表孝道在人們心中消失了。孝,影響著民族心理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所以在如何看待孝道的問題上,其實是混亂的。在很多地方,孝順的借口就是封建,是對老人的不尊重。孝道在當今社會是否有價值,是否應該提倡?社會、家庭、學校如何解決這個關系到每個人的問題?這其實也是我們討論古代孝道觀念和教育的目的。
我們不能忽視孝道;我們應該抽象地繼承和發展它:丟掉傳統孝道的壹些封建內容,取其精神內核——壹顆善待父母的愛心。同時,賦予孝道新的內容和規範,並付諸實施。我們可以從古代孝道教育中得到如下啟示:
社會教育要擔負起宣傳的責任,營造尊老愛幼的氛圍;同時,制定孝道的壹般規範。壹切社會風氣都是人類行為的潛在規範。我們的社會應該通過輿論倡導尊重親人,支持親人,抨擊不孝;讓人明白孝順老人是社會成員的品德和義務。宣傳的形式應該多樣化。
學校教育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從各方面培養學生愛父母的意識和行為。長期以來,學校的德育工作總是投入較多,收效甚微。其實學校教育應該明白德育的原則,循序漸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懂得愛父母的人,才會懂得愛自己的祖國。為什麽不能記得把孩子培養成尊重父母,然後尊重老師和同學的人?對於孩子,古人講的是“掃前掃後”。今天能不能也說說讓孩子自己擠牙膏疊被子?讓孩子量力而行,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從小了解父母的心理。學校教育在現代的地位是古代無法企及的,在孝道等道德品質的培養上應該有所作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孝順的榜樣;同時,鼓勵從小培養孩子的善良和獨立。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由於孝的血緣性,父母在這方面對孩子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在古代家庭教育中,代際孝道的培養最為重要,父母往往為子女樹立榜樣;良好的家庭教育,孕育了很多經久不衰的家庭。所以,作為父母,要想孩子以後孝敬自己,現在就要孝敬父母。父母也要培養孩子的善良,理解父母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