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情人節(喬喬節)或“女兒節”、“婦女節”、“古婦女節”。流行於甘肅省西和縣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甘肅省西和縣的七夕喬奇民俗出現於漢代。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到明清時期盛極壹時,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
西和喬奇的民俗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它們從六月三十日(農歷正月二十九)晚上開始,到七月七日晚上結束,持續七天八夜。整個活動分為坐、迎、獻、娛、蔔、送七個環節。
2008年6月7日,中國情人節(喬奇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ⅹ-4。
歷史淵源
中國的情人節(乞求巧姐的節日)起源於漢朝。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女子常在樓七月七日放七孔針,人皆在之”。甘肅省西和縣的中國情人節與壹個關於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故事有關。這天晚上,人們望著遠處的銀河,老人會指出有壹顆大星星,兩顆小星星,那就是牛郎星。
他在看河對面的織女星,肩上扛著擔子。
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在天宮中織雲織仙衣。後來她偷了凡間,愛上了牛郎,生了兩個孩子。天帝知道了這件事,大怒,派神仙把孫女接回了天庭。老牛讓牛郎剝了皮飛到天上去追求織女。牛郎用肩扛著孩子,從天河西邊分開了。
喜鵲被他們的深情感動。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從齊飛到天河都要建壹座鵲橋,這樣他們就可以見面了。相傳織女很巧,所以在這壹天,仰慕星女聰明的女子要向星神(織女或魁星神)祭果果,然後坐在壹起,或用針刺入月亮爭奪眼力,或用針飄起來使人笨拙。
相關的民間儀式有:燃放七母、祭拜七母(巧姑娘向織女祈福)、吃七母飯(巧藝人自發組織七母宴)、送七母(燒祭品送回仙境)。
中國情人節的主要活動
七夕(乞巧節)的主要活動有手搭橋、跳麻、祈福水、拍照做巧飯等。每年從農歷六月底開始,在西和縣,沒有出嫁的姑娘們都忙著,聚在壹起商量如何度過自己的特殊節日。
壹般是幾個關系好的姐妹發起活動,同村未婚女子組成“壹個場子”(俗稱“七巧場”)。選擇了喬奇場地後,姑娘們利用閑暇時間,在生活條件較好的姨媽家練習唱“喬奇歌”。
每年農歷6月26日至29日這幾天,姑娘們都會從集鎮的紙品店裏迎來“喬娘娘”。“喬娘娘”請入席,而且壹定要用絲帕蒙住臉,因為還不是正式見喬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