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新勢力不願意為用戶分擔壓力。漲價是分分鐘的事,成本下降了。在巨頭的牽引下,新勢力會迅速調整價格以換取銷量,爭取生存空間。
今年年初有兩個重要的信號,傳遞到消費端的信號其實有很大的心理落差。
壹個是大家都知道燃油車價格下調了。很多品牌都降低了傳統燃油車的價格。雖然實際價格降幅沒有想象中那麽大,但也進壹步壓縮了燃油車的利潤空間。
另壹個是沒有完全傳導的產業鏈成本。
電池級鋰電池的價格已經從三個月前的每噸65萬降到了現在的每噸33萬左右,價格暴跌率接近50%。就在鋰電池價格持續下跌的同時,金屬鈷的價格從35萬降到了25萬,金屬鎳的價格從3.2萬降到了2.6萬美元,負極材料也下調了20%以上,電解液價格下降了50%。
簡而言之,2023年後,電池所需的原材料價格將繼續下跌。
對於混動車來說,影響不是很大,但是對於純電動車來說,因為壹般純電動車的電池組容量是混動車的十倍左右。
電動汽車的制造更依賴於電池的成本。目前電池成本基本降低30%以上,整車上至少降價10%。當然,這只是看得見的成本。與此同時,芯片,ABS,ESP,R&D獎金和更多的隱形投標成本被節省。
退壹步說,今年電動車價格還會再調整。
過去我們壹直在說,電動車的價值必須重新評估。如果把時間軸往前推,李斌第壹臺ES8大概在18左右上市,當年的價格在45萬左右,在那個年代其實是很貴的奢侈品了。
因為電池和芯片的成本並不高,所以ES8的高定價其實是基於長期利潤和短期投入的計算,也考慮到了當時空白市場的生存機會,但五年後壹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電動車的制造顯然沒有想象中那麽難。大量企業造車。用羅永浩的話來說,每個人都是零部件集成的供應商,把壹堆買來的零部件進行第二次組裝,放入自己的靈魂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這樣的產品也是有競爭力的,但核心競爭力還是在成本控制和量產能力上。
大規模產能的背後,必然是效率和低價。
在電氣化行業進入20萬集群的今天,企業想要生存。單純意義上的高端服務和營銷很難支撐,因為大量企業湧入市場造車,20萬預算可以選擇同樣強勢的產品,所以30萬以上的產品生存空間必然是弱勢的。
尤其是在成本直線下降的今天,企業的定價也會有所梳理。妳不整理,有人幫妳整理。特斯拉去年的壹波降價,已經摧毀了壹波新勢力的信心。
目前魏瑪和小鵬已經有明顯的生存危機,同時哪咤和零跑也遇到了最直接的問題,是否繼續在乘用車市場降價,仍然走價格戰路線。
更低的成本實際上給傳統企業留下了機會。他們在電氣化改造過程中的試錯成本更低,可以有效制造出質優價廉的產品。背後是量產能力的支撐和推動,這是所有新生力量都不具備的優勢。
新勢力的優勢是講故事和有針對性的生產,產品的潛在客戶群體數量是用互聯網數據來衡量的。所以李想有信心壹次次漲價,蔚來也會在逆境中選擇壹次次調價,而不是走下坡路。
因為向下是新勢力發展的盲區,幾乎沒有量產能力,也沒有龐大的售後體系。做小做精是他們的未來,只能服務於高收入群體。
未來的市場格局壹定是傳統乘用車企業的電氣化產品面向普通大眾,而在此期間,低價的新電企必然被殺,部分新電企憑借高價在高端市場占有壹席之地,但不會太大。
本文來自郝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請以任何形式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車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