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皖北的曲藝叫什麽?

皖北的曲藝叫什麽?

皖北的曲藝叫道情。

道情,又名“竹豎琴”、“漁鼓”,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壹個門類。在江蘇、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廣為流傳。是道士們抒發情懷、傳道授業的壹種“道士歌”、“道士歌”。內容大多宣揚壹些貼近百姓生活的因緣,革除習俗,勸世行善等。,並由各地道士或道士藝人演唱。

《承天》、《九真》等道教歌曲起源於唐代。南宋時,伴有漁鼓、鼓,故又稱道教漁鼓。到清代,道教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了各種同根異流的形式,如太康道教、陜北道教、江西道教、湖北裕固、四川朱琴等。道教以唱為主,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唱、嘴對嘴唱等多種表演形式。

擴展數據:

早期道情劇多反映道教生活,宣揚道教教義,如回、林影、莊等。中期劇多為道家修身勸善故事,代表劇有《王翔臥冰》、《郭巨埋兒》、《磨磨磨》等。

中後期的劇目內容反映了民間生活的故事,代表劇目有《老幼換妻》、《竈王爺》、《丁登》、《編織》等。在全國各地的道教戲劇中都有唱腔,如山西北部的《兒戲》、《西江月》、《浪淘沙》,臨縣的《七子調》、《十字調》、《終南調》、《羅頭沙》、《壹枝梅》、《太平年》、《燕子飛》。

道教戲劇的伴奏樂器有笛子、胡俟、大板胡、小板胡,武場除了漁鼓、簡易板外,與梆子相同。腳的顏色分為五個元素:花紅(胡須)、黑(幹凈的腳)、健、丹、醜。表演重文輕武,歌手贏了。

新中國成立後,山西應縣、臨縣成立了專業的道教戲曲劇團,進壹步完善和提升了道教情懷的演唱藝術。80年代以後,各種藝術形式和娛樂形式的競爭加劇,道教戲劇受到極大沖擊,民間業余演出越來越少。專業劇團正在為生存而掙紮,需要緊急救援和保護。

  • 上一篇:鍋貼是哪裏的特色菜?有哪幾種油炸食品?
  • 下一篇:秦腔經典傳統歌曲拾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