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戲曲之所以不如相聲、小品普及,是因為相聲小品貼近現實,諷刺幽默,聽著過癮;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沒有太多時間去看冗長的歌劇;媒體熱衷於傳播短小精悍的相聲小品節目,劇集占用網絡資源過多,被忽視。就算魏傳劇,也是沒有劇情的片段,聽多了讓人覺得沒意思。
此外,戲曲發展受阻,尤其是90年代,國營戲曲團體基本癱瘓,戲班改制斷奶,沒有必要的資金支持。骨幹劇種有的分流,有的下海經商,有的劇團幹脆倒閉解散。
這些導致的結果是編舞和編導壹代接壹代,後繼乏力,缺乏新的戲劇宗旨,嚴重打擊和挫傷了傳統戲曲的發展。沒有好的話劇節目,這也是話劇不如相聲、小品受歡迎的原因。
有句老話:“熟讀書籍,聽歌劇百聽不厭。”如果妳明白這句話,妳就應該明白為什麽人們更喜歡相聲而不是歌劇。去看歌劇有壹個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他必須了解故事的背景,否則他只會看熱鬧。但是,相聲這種民間藝術就不對了。這樣的節目越新鮮,觀眾越感興趣。
以前唱戲都是唱壹個連續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壹個完整的故事。但現在不是了。現在是折子戲,演員掐著亮點唱。對於老觀眾來說,影響不大,因為熟悉故事背景;但對於新觀眾來說,很難融入故事,他們往往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這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後果。除非對國劇有濃厚的興趣,否則很少有人願意去看戲,所以市場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小。
觀眾不喜歡看,演員自然不喜歡辛辛苦苦編排新戲。這無異於形成了壹個惡性循環,漸漸地戲曲成了需要保護的文化遺產。相聲曾經遇到過和歌劇壹樣的困境。那時候的相聲多是精彩的片段,最偉大的藝人錄壹段相聲12~15分鐘,所以就算是最好的相聲也是被閹割了閹割了才符合節目的要求。
後來小劇場有相聲。在小劇場裏,相聲至少持續了30分鐘。如果演員興奮,可以演50~60分鐘,大大提高了觀眾的興奮度。慢慢的,相聲開始被更多的人接受。
所以opera要想討好自己遇到的困境,必須從自身找問題,而不是像過去那樣乞求政策支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換個角度也是壹樣。與其接受魚,不如接受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