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畫的出現是由於靈堂中以畫像代替“屍體”的起源和流行。在古代,人死後,親戚們站在屍體旁以示哀悼,然後葬在自己家附近,幻想著逝者還活在自己身邊。後來,壹些習俗改變了。人死後及時下葬,活著的親人裝扮成死者生前的樣子,接受親友的祭拜。這就是“屍體”。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屍”逐漸被“木簽”和畫像所取代。畫像大多是墓主人的畫像,掛在靈堂裏供奉。舉行葬禮時,執事拿著壹根扁擔走在棺材前。死者棺木下葬後,將帛畫蓋在棺蓋上,稱為“明靜”。
有兩幅著名的戰國帛畫,分別是1949長沙東南郊楚墓出土的壹幅繪在白帛上的人物龍鳳圖和1973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壹幅人物馭龍圖,可視為姊妹篇。
龍鳳圖表現的是龍鳳引領墓主人靈魂上天的場景。畫面中有壹個中年婦女側身站立,長袖,雙手合十,像是在祈禱。女子頭上有壹只飛翔的鳳凰,尾羽卷起。左邊是壹條扭曲的龍,向上升起。畫中所畫的龍的形象,因最初發現時龍的左腳受損,只看到右腳,壹度被認為是隗(傳說中只有壹只腳的龍)。這幅作品也被命名為《魁峰圖》。
這是壹幅引導墓中死者升天祈禱的帛畫。圖中中年女子周圍畫有龍鳳,顯示死者隨龍鳳升天。飛翔的龍鳳都有壹種向上的氣勢,而下面站著的人則體現出壹種跟隨的特點。人和龍、鳳的造型都有壹定的裝飾性。畫中沒有背景,但人物、龍鳳等飽滿、動感的形象依然讓畫面完整、充實。這幅絲綢畫用墨線勾勒,用流暢有力的線條勾勒出所需的形象,富有節奏感,跌宕起伏。
控制龍的人物在繪畫技巧上比前者更成熟。畫面中央描繪的是壹個中年男子,側立著,蓄著胡須,頭發很高,腰間佩著劍,手中拿著韁繩,駕著壹條龍。龍頭高,龍身平,似舟。在翹起的尾巴上站著壹只白鷺,它有著長長的脖子和長長的嘴,還有毛茸茸的頂。人的上方還有壹個罩子,三條飄帶在風中飄動。
這位畫家善於從細微之處烘托主題。在畫中,龍和人物都面向左側,而人物的絲帶和封面上的裝飾面向右側,表現出很強的方向性和人們控制龍行進時的運動感。中國傳統文化視“龍”為聖物,認為龍是連接天地的靈物,可以載人與神漫遊。這幅絲綢畫反映了祖先對死後不朽、乘龍天遊或乘龍升天的渴望。白鷺象征著男人的個性風格,同時又是傳說中的仙境之物。整幅絲綢畫展示了這個人結束了他的塵世之旅後的天堂之旅。騎龍騎風,白鷺相伴,盡顯男人的王者風範。這種博大的胸懷,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死的獨特理解。
這兩幅帛畫都表現了“引魂上天”的主題。畫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對人體比例的把握相當準確,技巧非常嫻熟。前者以墨線為主,帶壹點暗紅的光色,比較簡單;後壹種線條在明度和剛勁上有所變化,色彩在單線勾勒後既有平畫又有渲染,用筆瀟灑。可以說,在戰國時期,中國畫用線條刻畫人物的風格已經形成。這兩幅帛畫也代表了當時人物畫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