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是東方文明的壹顆明珠,因為大部分是福建客家人修建的,所以又叫“客家土樓”。它以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而著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它被譽為“古老的東方城堡”、“世界建築的奇跡”、“世界上獨壹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地建築典範”。
風格奇特的民居散落在閩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和閩西南的南靖、平和、華安、漳浦。最著名的是永定的客家土樓,其造型、裝飾、施工技術都是世界罕見的。土樓,俗稱“生土樓”。它是以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摻入細砂、石灰、竹片、木條等制成的。經過反復揉捏、翻滾和擠壓。屋頂用防火瓦覆蓋,可以用很長時間。土樓可以高達五六層,三四代人住在同壹棟樓裏。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46座福建土樓由六組四層樓組成,福建省永定縣占三組兩層樓,南靖縣和華安縣占三組樓,包括永定縣初溪土樓、南靖縣洪坑土樓、南靖縣田螺坑土樓、華安縣河坑土樓等。它們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的山區,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而聞名。它不僅是最常見的圓形土樓,還有方形土樓和排名靠前的土樓,涵蓋了土樓完整的建築風格。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壹無二的大型山區夯土民居建築,是土坯建築的創造性傑作。福建土樓起源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初和民國。最古老和最年輕的世界遺產土樓都在楚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慶忌大廈已有600年歷史,而直徑31米的山青大廈只有30年歷史。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幾次著名的中原漢族移民有關。西晉永嘉年間,也就是公元4世紀,北方戰亂頻仍,天災頻仍,當地民眾大規模南遷,拉開了數千年來漢人不斷從中原遷入福建的序幕。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色的福佬族。從江西贛州遷徙到閩西山區的中原漢族,構成了福建的另壹個重要族群——以客家話為特征的客家族群。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是福佬和客家人的交匯地。地勢險峻,人煙稀少。壹時間野獸出沒,土匪遍地。群居既是中原根深蒂固的儒家傳統觀念的要求,也是凝聚力量、抵禦外敵的現實需要。福建土樓依山而建,布局合理。它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了人們共同居住的居住和防禦要求,並巧妙地利用了山區狹窄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壹種自成體系、經濟、堅固、防禦性很強的高層建築類型,極具美感。這些獨特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夯土技術推向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