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故事是什麽?

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故事是什麽?

端午節的起源:

1.相傳,屈原主張起用人才、賦權,使富有,並力主聯合反秦,遭到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廢黜,逐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田文》、《九歌》等憂國憂民的詩篇。

公元前278年,秦軍入侵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痛,但又舍不得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下最後壹首詩《懷沙》後,縱身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壹曲波瀾壯闊的愛國樂章。

屈原投河自盡後,當地人民聽到消息後立即劃船求救.....但是屈原的屍體壹直沒有找到。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

2、為紀念孝順的女兒曹娥說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東漢時期(公元23年-公元220年)壹個孝順的女兒曹娥救了她的父親並投河自盡。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孝順的女兒曹娥只有十四歲,日夜在河邊哭泣。17天後,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盡,5天後撈出父親的屍體。

這就被傳為神話,再傳到縣衙總督那裏,縣衙總督把它立為碑,讓弟子韓丹春作悼詞。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孝順女兒曹娥的日子。

端午節的習俗故事:

1,龍舟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代楚國的人們,對聖人屈原之死戀戀不舍,許多人劃船追趕救人。他們爭先恐後地互相追趕,到了洞庭湖就不見了。之後,我會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劃龍舟來紀念它。劃龍舟驅散河裏的魚,以免吃了屈原的屍體。比賽的習慣盛行於吳越和楚國。

其實“龍舟賽”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龍形獨木舟和玩賽跑遊戲是儀式中娛樂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娛樂的節目。

2.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節日名稱的含義

“端午”中“段”的本義是“正”,“武”是“中”。“端午”和“中正”也對,這壹天的中午就在正中間。古人以天幹地支為載體,天幹載天之道,地支載地之道。天幹地支是為了承包天地命運而設立的,時代在天幹地支中具有普遍性。

仲夏午後,飛龍在天。此時的龍星在南中,是壹年四季周日運行最“合適”的位置。既是“對”,又是“對”,是吉祥的象征。古人歷來崇尚中道、正道,“中道”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此外,結束也意味著“早”,所以第五個月的第壹個中午也被稱為端午節。

  • 上一篇:秦淮燈彩傳統品種的特點
  • 下一篇:管理者的三種權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