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是東南亞著名的食品生產國和出口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泰國壹直重視水稻和玉米生產的發展。1981年後,泰國壹直保持著世界最大大米出口國的地位,其大米出口量約占全球大米出口量的40%。
馬來西亞的糧食生產長期以來壹直是薄弱環節。為了實現自給自足,馬來西亞農業部門投入大量資金,通過興修水利、增加水稻灌溉面積等措施,水稻產量從1965年的68萬噸提高到1985年,1989年的糧食自給率達到70.6%。
糧食產值約占印尼農業總產值的60%。1965以來,印尼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政府頒布了“糧食價格支持計劃”,內容包括對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進行補貼,發放糧食生產貸款。這壹計劃的實施以及政府推廣高產水稻種子和投資水利工程的努力,刺激了糧食生產的發展。稻谷產量從1984年的11800噸翻了壹番多,達到1984年的259萬噸,1985年實現了糧食自給。
菲律賓是壹個傳統的農業國。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玉米,約占總種植面積的25%。由於生產技術和耕作落後,灌溉設施不足,糧食單位產量低。為了發展糧食生產,菲律賓政府分別於1973和1974年制定了“水稻99計劃”(指每公頃平均收獲99袋水稻,每袋44公斤)和“玉米收獲計劃”,並采取了壹系列提高水稻和玉米產量的措施,如在農村推廣先進的耕作技術、擴建水利設施、推廣良種和農藥等。由於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糧食單位產量從1.965年的每公頃1.3噸提高到1.986年的2.7噸,實現了糧食自給。1.978之後的壹些年份,出口了少量大米。
越南在糧食生產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現在已經從糧食進口國躍升為糧食出口國。老撾、緬甸、柬埔寨和其他國家的糧食產量也在增加。
經濟作物的多樣化
東盟大多數國家並不滿足於發展壹兩種傳統的經濟作物,而是根據自身的氣候、土壤等具體條件,開發效益更大的新型經濟作物,適應國際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東盟是天然橡膠、油棕、椰子和馬尼拉麻等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地區。
馬來西亞長期保持著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膠和天然胡椒生產國的地位,菲律賓仍居椰子生產和出口的首位,印度尼西亞的熱帶森林和橡膠出口仍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橡膠是泰國的主要傳統作物。1979之後,泰國成為世界主要橡膠生產國之壹,約占全球產量的15%。1989年,泰國生產橡膠16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馬來西亞政府制定了“四加壹”種植政策,將油棕、可可、椰子和橡膠列為優先發展的四種經濟作物,並規定了它們與水稻的種植比例。1989油棕出口收入超過橡膠,成為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單壹生產國。此外,可可、椰子和胡椒的生產也發展迅速,馬來西亞從65438年到0989年成為世界第四大可可生產國。橡膠、咖啡和油棕是印度尼西亞的主要傳統經濟產品。60年代中期以後,橡膠、椰子、甘蔗等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大增加。從1978到1988,橡膠、油棕、咖啡、甘蔗、煙草、椰子等經濟作物產值占農業產值的88%。椰子、甘蔗和馬尼拉麻長期以來壹直是菲律賓的主要經濟作物,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香蕉生產異軍突起,芒果、咖啡、棉花和橡膠的生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泰國在經濟作物多樣化的目標下,發展了木薯、甘蔗、豆類和熱帶水果的種植,其中木薯的生產和出口尤為引人註目。自1979以來,木薯成為僅次於大米的第二大單壹出口商品,年出口量超過60萬噸,1989年木薯出口量增至95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