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德國教育家滿妹首先將實驗教育的思想稱為“實驗教育學”,1907年,德國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實驗教育學》壹書,系統闡述了實驗教育的思想。後來很多教育家發展了它。實驗教育家認為,教育問題應該從實驗心理學的角度用心理學實驗來分析和研究。
滿妹認為,以往的教育理論缺乏準確的依據,它只是壹種倫理結構或個人經驗的集合,容易導致以錯誤主張指導實踐的後果。為了使人們理解采用某種教育手段的原因,滿妹強調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教育問題,並首次將心理學實驗的方法應用於教育研究,開創了“實驗教育學”的先河。
與滿妹同時代的拉伊認為,以前的教育學之所以模糊不清,是因為它沒有經過實驗。他從實驗心理學出發,運用觀察、實驗、統計等科學方法,探索教育學的原理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最早撰寫了《實驗教育學》。
滿妹和拉伊的工作立即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實驗教育的潮流風行壹時,並迅速從德國擴展到英國、美國等國家,形成了19年底和20世紀初的歐美教育實驗浪潮。
影響
實驗教育學的影響幾乎覆蓋了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法國和美國。法國、美國、蘇聯、日本等國都翻譯出版了實驗教育學,壹些國家還建立了教育研究所和實驗學校。在實驗教育學的影響下,歐美壹些國家還發展了兒科、智力測驗等學科。法國實驗教育學的代表人物是a .比奈和t .西蒙。他們認為,從5歲到13歲的兒童具有相當程度的智慧,這可以通過測試來推斷和確定。他們開發了比奈-西蒙智力測驗量表來測量兒童的“智力年齡”。美國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L.M特曼(L.M. Terman)認為,量表所測量的智力年齡只能表明兒童智力的絕對水平,而不能表明兒童智力的程度,並由此提出以實際年齡為基礎計算智商,以此來評價兒童智力的好壞。美國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L桑代克(E.L. Thorndike)認為,判斷孩子的學習能力不能僅僅依據各科成績,而應該考察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符合智力和學習能力的壹般標準。其他實驗教育工作者也將實驗方法應用於課程開發、教學方法改革和課堂教學。
實驗教育學提出教育要研究兒童,進行實驗和觀察,制定衡量兒童知識和能力的客觀標準,這是可取的。但它忽略了人的社會性,人的“實驗”和“測試”是非常主觀的。
特性
實驗教育學的特點在於利用自然科學實驗研究教育問題,強調研究現象的簡單化,將被檢驗的方法、因素和條件與其他無關因素嚴格分離,借助實驗儀器、專用設備和壹些人工方法,觀察實驗對象在教育過程中的發展變化特征;強調用統計方法對實驗結果的可靠性進行分組比較和定量檢驗,從而發現教育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並據此揭示教育原理,確立教育原則。這使得教育實驗從早期的教改實驗實踐,轉變為科學範式下具有嚴格操作規範的基於這種方法的教育研究。
在教育實驗的推動下,實驗方法被引入教育研究領域,克服了以往教育理論研究中思辨和圖解的固有缺陷,形成了註重量化和探究原因的教育實驗基本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