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公布,粵西信義鎮的龍飄彩名錄聞名遐邇。
《飄》是中國壹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壹般三四個人推壹個長兩米,寬壹米左右,高0.8米左右的彩臺。孩子們在彩色平臺上裝扮成不同形狀的人物或動物。幾個孩子,被壹根看不見的彩色梗撐著,就像走在觀眾面前,他們精彩的畫面和精湛的技藝無不讓觀眾驚嘆。
據史料記載,信宜浮彩藝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最初是以壹些具有代表性的童話故事和古典傳統戲劇的情節場景為基礎,然後逐漸滲透到舞蹈和雜技造型中,漂浮在空中,使內容和形式日益豐富多彩。每到春節到元宵節或喜慶節日,他們都會到粵西地區演出,就連旅居海外的鄉親們也會回老家壹睹為快。
當地藝人中流傳著壹種說法,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在粵西,粵劇藝人想出了把壹段粵劇做成壹個造型的主意,元宵節時由人們攜帶慶祝,並逐漸流傳下來。但由於社會變遷,到了70年代,當地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道《飄》是什麽了,這壹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面臨滅絕的威脅。
20世紀80年代初,鎮龍人劉天怡非常喜歡浮色這種民間藝術,並決心將其發揚光大。2005年,劉天怡和他的珍珠浮色團以《普天同慶》、《桃花源記》、《鳳凰展翅》三個浮色參加了第壹屆廣東省浮色大賽,獲得壹等獎。
2006年,為參加在廣州舉辦的首屆中國民間飄色藝術展,劉天怡打破飄色制作傳統,創作了壹幅長七米、高六米的大型飄色《歡樂中國》。鎮龍十八漂甫壹出現在廣州,就因其氣勢恢宏、技藝高超而受到觀眾的喝彩。在來自全國16個省的28支漂彩隊中脫穎而出,獲得最高獎“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
在場的權威民間藝術專家壹致認為,鎮龍十八浪代表了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被稱為中國特有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