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西方文化傳統、思維模式不同、它導致了各自的繪畫在審美觀念上必然會出現差異。中國文化的基本思維模式是“天人合壹”。所謂天人合人,就是認為世界是天、地、人三方面的和諧統壹,人是自然的壹部分。從這壹點出來,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特別強調順應自然,強調個人的“小我”必須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這種文化精神反映在繪畫觀念上,就是認為人與自然之間、精神與物質之間,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關系;認為藝術的最高層次不是站在客觀之外把握它的特點與規律,而是盡可能融入到客體之內去,理解客體、體會客體,讓主、客體融為壹體,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於是,中國畫歷來不以再現自然、悅人眼目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為畫家修養、人格和情緒論的載體。所以中國畫歷來偏重表現作者的感情,註重抒寫主觀感受,不過分強客觀,畫家所畫常在“似與不似之間”,不受拘束。
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和哲學傳統,部體上是以人與自然的對立,即天人相分的觀念為基礎的。在西方,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神臨自然、宗教的權力至高無上,就是人要駕馭自然、征服自然。這兩者的觀念雖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對立、天人相分的。從這種觀念出發,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終目標就是認識自然、征服自然,從而獲得人生幸福;西方的自然科學自伽利略以來的400年間,都是在走壹條分析的道路,總是不斷地將客觀物質世界壹分為二。這種精神滲透到繪畫藝術中,便體現為強調客觀地表現現實對象。西方繪畫總是把科學運用到繪畫中,要求畫家以純客觀的方式來把握自然,即畫家所畫壹定要與他所看見的保持壹致。
2, 中國畫來說,線條是基本造型手段,色彩是從屬性的。而且從不畫光影明暗。中國畫不論描繪山水、花鳥人物都離不開線條的運用。畫家們總是靠粗粗細細的線條來勾勒造型,然後敷以顏色。這些顏色有時是單黑的,有時是五彩的,它們往往也會被精心區分出幹、濕與濃,而這些差別壹般都不會被明顯地強調。中國畫常常是要讓觀賞者從並不豐富的色彩層次中去領略世界的五彩斑斕,去想象物體的凹凸遠近。這種感受不是來自視覺直觀,而是依靠了聯想和想象的參與。
西方繪畫中的物象界限不是用線條來區分,而是用色彩的深淺、光線的明暗來表現,就像我們眼見的實物壹樣。西方繪畫用亞麻籽油來調和各種顏料,色彩十分豐富。通過這些色彩的精心運用,畫家可以表現出物體的明暗差異,物象的體積、質感和空間感,以及物體在壹定光源照射下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這也就是說,西方繪畫總是刻意強調色彩的豐富性與結構上的差別。它所追求的,是在色彩的冷與暖、厚與薄、深與淺、淡與濃等多組關系中,營造出直觀的視覺效果。從整體上看,這種美學追求更有光學意義,更富於幾何精神和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