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網絡語言與中國傳統語言的對抗

網絡語言與中國傳統語言的對抗

觀點壹:這是人的正常需求,我們不需要對此下道德結論。網絡語言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所以網絡語言也應該是壹種社會現象。和其他社會現象壹樣。只要不對社會造成危害,我們沒必要為此大驚小怪。

觀點二:將網絡視為壹種虛擬現實,意味著其具有壹定的不真實感。網絡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可能反映了壹些人混淆這兩者的傾向。這確實可能給不熟悉網絡語言的人帶來不便。由此看來,規範網絡語言似乎是必要的。

晉陽。com-羊城晚報

3月1日起,上海市政府文件、教科書、新聞報道中出現“少女”、“恐龍”、“PK”、“範”等詞語的,將被判定為違法。這是我國首部將規範網絡語言行為納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規。(《中國青年報》3月3日)

“網絡語言”不是害群之馬。

□張若愚

從古代的結繩筆記到今天的多媒體,語言及其表達形式壹直在演變。語言也有“物競天擇”,變化往往帶來新的發展。盡管網絡語言給漢語帶來了壹些負面影響,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它為漢語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坦白說,很多人想要的是純粹的語言,語言很美,但有些理想化。我們應該看到,我們現在處在壹個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語言也不可能是純粹的、純粹的。著名語言學家許嘉璐曾在《文匯報》上撰文說:“我們是在不規範的情況下規範的,語言是在規範中發展的。規範不能阻止語言的發展演變和壹些奇怪的語言現象,當然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理解出現的新詞、新短語、新表達。當然,不規範,再怎麽強調規範也不為過,也不能寄希望於純粹純粹。”

事實上,只要壹種語言還在為人類交流服務,它就是壹種活的、變化著的語言,隨時都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新陳代謝。任何壹個社會,只要不是壹個完全封閉的社會,只要不斷進步,必然會經常出現新詞。更新是事物的生命力,只有更新才能促進語言的發展。青山遮不住。畢竟網絡語言已經真正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如果能積極引導,必將有利於漢語的發展。

“網絡語言”不應該無限制地擴張。

□吳英海

在我看來,絕不能讓網絡語言肆無忌憚地侵入本應使用規範現代漢語的領域。

首先,網絡語言只是網民在BBS、聊天室、QQ等特定情境下使用的語言。它具有私密性、有限性和群體性,上網的人不可能完全知道每壹個網絡詞語的含義,更何況不上網的人。政府文件、新聞媒體、教科書等媒體是為社會全體成員服務的,是開放的、穩定的、大眾化的。如果使用網絡語言,必然會給相當壹部分受眾帶來信息接受上的障礙,從而引起不滿甚至誤解。比如“醬紫”“蛋白質”“主管”“恐龍”“BF”“DD”“GF”這些詞,我想大部分人都很不解。前段時間流行“PK”,報紙上整天都是“PK”。有人舉著報紙到處問“PK”是什麽意思,就是最生動的證據。

其次,讓網絡語言“橫行”,會影響學生對規範現代漢語的學習和應用,進而影響我們的文化傳承。“周末GG(哥哥)大學回來給我帶了好多好東西(東西),都是(是)連(我)都很粥(像)的。那個醬紫(這樣),我答應GG陪他逛街吃KPM…………”這是天津壹名中學生的作文。妳說,這樣的學生語文素養怎麽能不堪憂!

其實上海的這個規範其實是很有分寸的,只是不讓公文、教科書、新聞報道上網絡語言,而不是壹棍子打死。去偽存真之後,“存活”下來的優秀網絡語言也能有“露頭”的壹天。

  • 上一篇:經典藥膳食譜
  • 下一篇:老年人疝氣應盡早手術。手術後會復發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