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說的中式英語沒有很好的遵循功能對等原則。再比如中英文姓氏位置的不同。
目的論認為,對於目標讀者來說,原文只是部分或全部信息的來源,這與功能對等理論不同。目的論要求在忠實於原文的前提下,以滿足目標讀者的需求為目的來決定翻譯方法——直譯、意譯或介於兩者之間。
擴展數據:
為了準確再現源語言文化,消除文化差異,譯者可以遵循以下三個步驟。
第壹,努力創造出符合原文語義、體現原文文化特征的譯文。但是,兩種語言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相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不可能有完全展現原文文化內涵的完美譯文,譯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現源文化。
其次,如果意義和文化不能同時兼顧,譯者只能放棄形式對等,在翻譯中通過改變原文的形式來達到再現原文語義和文化的目的。
比如英語諺語“潔白如雪”,可以直譯成中文“潔白如雪”。而中國南方壹年四季幾乎沒有雪,他們的文化背景知識中也沒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內涵?在翻譯中,譯者可以通過改變詞匯的形式來消除文化差異。
因此,這句諺語在漢語中可以翻譯為“白如蘑菇”和“白如白鷺毛”(郭建忠,2000,P63)。再比如,英語成語“spring up like mushroom”就是“蘑菇”的意思。
但翻譯成中文的多是“雨後春筍”,而不是“雨後春筍”,因為在中國文化中,人們更熟悉成語,更理解“雨後春筍”這樣的意象。
百度百科-功能對等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