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是什麽?

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是什麽?

1,臘月二十三:祭竈。

竈神,俗稱“竈神”。祭竈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之為“過年”。正如壹首童謠所說,“蜜瓜祭竈,過年祭竈,過年來了,姑娘要花,小夥子要槍?”人們會為貼在廚房裏的竈神和奶奶提供蜜瓜,希望把嘴粘住,不要瞎報。然後,把竈神和奶奶燒了,送上天。

2、臘月:掃房子

在古代,春節大掃除被稱為“掃年祭”,起源於古代人民驅趕疫情的壹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成年終大掃除。據早年民間傳說,“塵”與舊“陳”諧音。在農歷正月新年之前,掃除家中所有的灰塵,意味著擺脫舊年的舊事,掃除所有不好的“倒黴”和“惡運”,迎接新年。

3、臘月:做豆腐

俗話說“臘月二十五,豆腐磨”。但是為什麽要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來說,代替肉是個不錯的選擇。過去,窮人總是盼望在新的壹年裏吃上壹頓好飯。豆腐是壹種介於肉和蔬菜之間的食物。它可以用來代替肉做不同的菜。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意義。中文的“腐”和“福”發音相近,做豆腐的意思是“在新的壹年裏收獲幸福和祝福”。

4、臘月: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過年”,意思是這壹天主要準備肉過年。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的豬;所謂割肉,就是不養豬的貧困家庭去市場買肉過年。之所以把“割年肉”寫進年節歌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能在臘月二十六這壹年壹度的民間傳統燉肉節吃肉,所以稱之為“年肉”。

5.臘月二十七:過年殺雞。

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我們都仿佛聽到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戶戶,街上充滿了熱鬧。昨天吃了好吃的燉肉,今天要做的壹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殺雞”。民謠“臘月二十七,過年殺雞”就是這個意思。

6.臘月二十九:蒸小籠包

“二十九,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這壹天,臘月二十八已經做好的白面要蒸成饅頭。誰把饅頭蒸得又大又好,誰就會在新的壹年裏興旺發達,贏得壹個好獎。家家還需要蒸棗糕、年糕、豆包。他們還需要在豆包上打上紅點,或者用“八角茴香”(茴芹)印上紅色標記。他們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用綠豆做眼睛,然後用剪刀剪成刺),意思是“生財之道”。

7、年夜飯:吃餃子保年。

老北京人的年夜飯主要是吃餃子。包餃子要有肉有菜,取“有錢”的諧音。全家輪流剁餡,壹邊剁,壹邊說“剁小人”除夕夜,也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從年夜飯開始。大家慢慢吃,邊聊邊品酒,直到深夜。當12午夜的鐘聲響起,大家壹起歡呼,吃餃子,迎接新年的第壹天。

8.元旦:新年快樂。

初壹最重要的是開始拜年,北京的廟會也是這壹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大年初壹,女婿要先見嶽父母。現在壹般是初二,他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老北京人很重視拜年。主人家要準備壹個食盒,裏面放各種幹果,叫做“吉祥果”。不管有多少人來拜年,食盒壹定要裝得滿滿的,以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元旦:拜財神,借元寶。

第二天早上,我得天不亮就起來煮餛飩,因為它看起來像個元寶。初二,是老北京人祭拜財神的日子。商人普遍崇拜武財神-關公。人家是白璧幹。因為人民認為比幹沒有心,沒有私心,能公正做事。老北京人為了在新的壹年裏壹切順利,向寺廟借“元寶”。

  • 上一篇:筆記本電腦不開機怎麽辦?
  • 下一篇:糯米怎麽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