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才知道,壹個叫熱奈特的法國人把寫作視角分為三種。
零焦點,又稱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是我們常用的第三人稱旁觀者模式。這個時候,小說中的人物可能是蒙在鼓裏的,尤其是在復雜的事件中,作為讀者,他們能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樣,敘述者(或讀者)總是比小說中的任何壹個人物擁有更多的信息。這種視角最適合通過沖突的張力產生戲劇性的情節。讀者看在眼裏,小說中的人物完全無知,所以處處都有危險,壹波三折,真的讓他們捏了壹把汗。
內聚焦,又稱主人視角,主角獲得的信息與讀者相同。壹般的作家會馬上想到這是第壹人稱,妳知道的就是妳得到的。但事情沒那麽簡單。第三人稱也可以作為內部焦點。比如偵探小說,如果從全知全能的上帝的角度來寫前因後果,就會把神秘感傳播給讀者。在這裏,我不得不佩服柯南·道爾——柯南·道爾說,“我模仿埃德加·愛倫·坡的手法,但我不把他的這些講給普通人聽。”他以助手華生的視角講述,問答,真相由此浮出水面。轉念壹想,名偵探柯南好像也壹樣。
外在焦點,角色比讀者知道更多的信息,但不說出來,只通過各種動作向讀者展示壹小部分。似乎有點難以理解,典型的例子就是海明威的作品。說話的時候,壹切都是言外之意,壹舉壹動背後都有目的,也就是他所謂的“冰山理論”。《白象似的群山》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它通過戀人間的聊天向讀者暗示,女孩懷孕了,但男友不管,要求女孩墮胎。然而,懷孕和墮胎這兩個詞並沒有通篇出現。他們只是壹言不發地聊著,但字裏行間,卻流露出“垮掉的壹代”的墮落和悲觀。他們用酗酒和放縱麻痹了自己,實在令人震驚,發人深省。此外,博爾赫斯的《玫瑰角落裏的人》(出自《惡棍列傳》)也使用了外部焦點。兇手是“我”,但“我”只是隱瞞了真相。很多讀者猜到了,但是不確定。直到多年以後,博爾赫斯才在他的另壹部小說《羅森多·華雷斯的故事》(摘自《布羅迪報告》)中揭開了其中的奧秘。這種第壹人稱外聚焦的小說奇幻有趣,寫作難度遠高於第三人稱外聚焦。
那麽,在我們開始寫作之前,我們為什麽不考慮壹下視角呢?余華用第三人稱寫《活著》有很多困難,直到他改成第壹人稱。我雖然沒讀過《活著》,但大概知道余華壹定是受制於人的情緒的。零焦點雖然是全知全能的,但它多少有點傾向於無感情的“零度”(羅蘭·巴特提出的),其真實性會受到質疑。內聚焦的優勢恰恰是人物情緒的表達,自然可信。畢竟人物自己說話遠比別人傳話好。就這樣,余華的目的達到了——讓虛構的小說更像個人經歷的紀實散文,以打動人心。
其實還有更復雜的多重選擇視角,比如伍爾夫的《到燈塔去》——伍爾夫的確是最偉大的女作家,而這也是勃朗特姐妹、簡·奧斯汀、喬治·桑不如她的原因——寫作技巧的差距。下次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