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香林作為重慶市巫山縣朱仙鄉香莊村黨支部書記,決心改變全村貧窮閉塞的“命運”。從65438年到0997年,他帶著“愚人移山”的決心和毅力,帶領鄉親們,歷時7年,在懸崖上開鑿出壹條8公裏長的“懸崖路”。
路修成後,他帶頭引路,誓將窮根連根拔起,因地制宜。用了15年的時間,帶領村民發掘培育柑橘、桃子、西瓜等產業,發展鄉村旅遊,促進移風易俗,提振信心和士氣,讓村民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202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785元,是修路前的43倍。他43年不改初衷,百折不撓,任勞任怨,鑄就了“下莊精神”。被授予“時代楷模”、“全國扶貧獎”等稱號。
2.劉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伽師縣水利局黨組副書記、局長。20116年10月上任以來,為實現保障貧困人口飲水安全的目標,解決當地各族群眾因水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他帶領團隊尋找水源、勘探路線、制定方案、標標書。在查出肺癌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戰鬥在伽師縣城鄉飲水安全工程第壹線。
2020年5月,工程全面通水並投入使用,47萬各族群眾喝上了“安全水”和“幸福水”,徹底告別了喝苦鹹水的歷史。由於延誤治療和過度勞累,劉虎同誌的病情惡化,左眼失明,癱瘓在床。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貧創新獎”。
3.白晶瑩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人大常委會主任,科爾沁右翼中旗蒙繡產業專項推進小組組長,蒙繡協會會長。她積極推動蒙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並計劃建立中國最大的蒙繡扶貧工作室。
免費設計制作刺繡產品1072件,刺繡圖案7000多幅,提供給廣大刺繡工作者和返鄉就業的大學生。形成了“企業+協會+基地+農牧民”的產業運作模式,蒙古族刺繡產業組織結構逐步完善。* * *推動科爾沁右翼旗2.6萬名婦女參與蒙繡產業,帶領貧困地區農牧民婦女開辟脫貧致富新路子。
4.李瑜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也是中國“大菇產業”的領軍人物和“南菇北移”、“北穗南擴”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的發起者,探索出了“科技專家+示範基地+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農戶”的食用菌科技扶貧模式。
2012以來,他帶領團隊深入全國40多個貧困地區,每年花280多天在河北、山西、安徽、貴州、雲南、陜西等地傳授種植技術。推動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家,幫助800多個村、3.5萬多貧困戶徹底脫貧,年產值超過350億元。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創新獎。
5.張小娟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扶貧辦副主任。2008年6月,她主動放棄北京的工作,毅然回到深陷貧困的家鄉,在舟曲泥石流搶險救災壹線入黨。她走訪了全縣208個村的所有貧困戶,了解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困難。她被幹部群眾稱為“西藏好女兒”、“群眾的知心朋友”。
2018年末,舟曲縣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末的18.24%下降到6.31%。2065 438+09 2065 438+09 10月7日晚,張小娟在返回縣城途中,車輛墜入河中,年僅34歲。被追授“全國優秀黨員”、“全國扶貧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