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它深深植根於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文化,融合了儒、道、佛等人文哲學思想的影響,從中國古代天文、地理、氣象等自然學科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從而形成了通過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來達到養生、保健和治療疾病的醫學理念。
近年來,由於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中醫學生對中醫文化產生了質疑。根本原因在於對傳統文化缺乏尊重和認同。但是歷代醫家對中國傳統文化都有很深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生存發展的必要土壤,那麽現代中醫教育怎麽能輕視中國傳統文化呢?
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中醫是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和總結出來的醫學知識,實用性很強。古人雲:“臨床證據多,不如讀王叔和。這說明即使妳學習了再多的理論知識,如果缺乏對知識的感性認識,也只能紙上談兵。
中醫院校的選址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各省市都在建設大學城,這是好事,有利於資源的享受。但中醫院校有其特殊性,不能盲從。而中醫學校應該設在自己的附屬醫院附近,方便學生鍛煉實踐能力,或者在中醫院校設立門診部,讓學生跟隨老師學習和實踐。
重視經典的學習
歷代名醫皆熟讀經典,潛心實踐,達到中醫學術高峰。元代名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理解指出:“妳若會量,會立規,會秤,壹定會學蘇南經!”可見他對《內經》和難經的尊重和重視。事實證明,讀經典,學名著,是每個杏林學子的必經之路。而且中醫經典還能給人帶來智慧啟迪,起到提高中醫人才素質的作用。正所謂“德與才是優品。
沒有才能的美德是有缺陷的。
無德之才是危險的。
沒有美德,人才是廢物。醫生這個特殊的職業與生活息息相關,醫德比醫術更重要。通過對中醫經典的學習和理解,可以同時提高杏林學生的醫術和醫德。
合適的課程設置
目前中醫院校的中西醫課程比例是6: 4,甚至是1: 1,而西醫院校開設的中醫課程非常少。接受了這種“中西醫結合”的學生參加工作時,由於對中醫知識了解不深,往往會轉向西醫診治疾病。這並不會違背中醫院校培養中醫人才的初衷,甚至會加劇中醫“傳承危機”的現象。不是反對中醫學生學西醫,而是這個課程有待商榷。應該更多的從學生和中醫本身的特殊性考慮,探索壹條具有中醫特色的課程設置。只有在掌握中醫精髓的基礎上,學習西醫才不會造成思維混亂,培養出優秀的中醫人才。
發揚向老師學習的優勢
古代培養中醫人才的模式主要是師徒制,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能力。為了將傳統師徒制與現代批量培養人才有機結合,壹種新的模式——導師制應運而生。目的是通過與老師的臨床學習,總結導師的學術精髓,使中醫學生具備紮實的中醫基礎理論基礎和較高的臨床診療水平。
但是,導師制的培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必須引起重視。尤其是本科生導師制,很多本科生導師不僅帶本科生,還帶碩士生和博士生。另外導師本身需要去臨床和科研,沒有多余的精力給本科生。這種導師制無異於壹張空頭支票。這樣下去,可能滿足了現代的“批量”生產,卻失去了中醫人才的“素質”。這種沒有“質量”保證的“產品”,必然會被競爭殘酷的現代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