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習俗是什麽?
第壹,犧牲?祖先
祭祖的節日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日,所以它被簡稱為“七月半”。民間認為,祖先也會在這個時候回鄉看望兒孫,所以需要祭祖。崇拜儀式通常在七月底前的晚上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壹天。根據舊習俗,中秋節時要給祖先燒香燒紙,以祭奠死者。住在家裏的老人們會在自家門前或卷首屋前擺好桌椅和茶水,讓歸來的人們在這裏免費休息,以示心意。
二、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壹般都是在底座上放上燈或者蠟燭,中秋節的時候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浮。據說元宵節是從元宵節(元宵節)習俗演變而來的。按民間說法,上元是人節,中原是鬼節,人是陽,鬼是陰,地是陽,水是陰,所以上元燈在陸上,中原在水中。水下神秘的黑暗,讓人想起傳說中的地獄,鬼魂沈淪的地方。所以上元的燈籠在陸地上,中原的燈籠在水裏。
第三,面團造型
七月十五日以前,面塑活動在民間婦女中很流行,尤其是在山西北部。壹家包子店,鄰居過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際人數,先給每個人壹個大包。給晚輩的包子要揉成扁扁的形狀,叫做面羊。希望後輩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情。給老壹輩的花包子,要塑造成人的形象,表示子孫滿堂,長命百歲;給同行的包子要做成魚的形狀,叫面魚,意思是壹年以上。
第四,做茄子餅
人們相信茄子餅可以是已故祖先的幹糧。每到中秋節,老南京家家戶戶都做茄子餅,就是把新鮮茄子切絲,加面粉,放油裏炸。其實茄子餅現在已經是常見的家常菜了。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壹盤來充饑。
動詞 (verb的縮寫)祈求豐收
在中秋節獻祭通常與希望豐收聯系在壹起。中秋節也是臨近收獲的季節。除了祭祀鬼魂,它還承擔著祈求豐收的任務。因此,在石鼓之夜,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燒香,祈求水稻豐收,並在地上放上香燭。這也叫“種稻”(插秧)。插得越多越好,象征著秋天水稻豐收。
不及物動詞犧牲土地和莊稼
在七月十五日,向土地和莊稼獻祭仍然是民間的習俗。把供品撒到地裏,把紙燒了,然後用剪成碎片的五色紙包在莊稼的穗上。傳說秋天可以避開冰雹,獲得豐收。同時,有些地方還要去後土廟祭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中秋節包含了中國幾千年來孝順的傳統美德。它是壹個緬懷祖先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尊重祖先,履行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