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拙政園的發展歷史拙政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唐朝。這裏原是大詩人陸龜蒙的故居,元代改為寺廟;明四年,王退居蘇州,買下它,重新設計,建成私家園林。從此,拙政園在明清高官中幾易其主。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這裏成為太平天國忠君李秀成的居所。民國時期江蘇巡撫李鴻章、張、等政要都曾在此居住。
第二,文徵明設計了拙政園。幾百年來,拙政園有時是寺廟,有時是住宅,有時是官署。它甚至被分成了三部分。如今的拙政園占地78畝。雖然許多建築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在李秀城新建和擴建的,但其格局和形狀是在明朝確定的。王買下此地後,聘請江南四大才子之壹設計園林。他就是著名的文徵明。
文徵明調查了花園的情況,並繪制了拙政園的地圖。他發現這裏土壤松軟,有很多水體。他認為不適合建太多建築,於是設計了以水景為主體的園林,種了很多植物,因地制宜設計了各種景點。
文徵明本人是吳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設計園林時特別註重強調山水畫般的趣味和境界。經過16年的苦心經營,終於建成了以水景為主,花木為輔,庭院錯落,自然典雅的拙政園。
拙政園分為東、西、中三部分。那裏到處都是石頭、竹子、鮮花和泉水。景色質樸天真,布局自然疏密。如果妳仔細欣賞,妳就能欣賞到它的詩情畫意。這壹切都要歸功於文徵明。園中至今仍有許多文徵明題寫的對聯,其中“借清風明月,看流水,看山色”最能概括拙政園的景色,也是對拙政園造園理念的壹個小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