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理論體系以氣壹元論(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以形象思維、系統思維、多變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以藏象、經絡、精、氣、血、津液、神為理論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色,包括理、法、方、藥。
2.癥狀的基本概念:癥狀和體征是機體的異常表現,包括患者描述的異常感受和醫生檢查的各種體征,不能作為治療的依據。
3.證的基本概念:證是疾病過程中某壹階段的病機本質的概括,如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等。
4.辨證論治的基本概念:辨證(辨病的病因、部位、性質、勢)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綜合分析四診(望、聽、問)所得數據,明確疾病本質,確立是什麽樣的證候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中醫學習方法:
1.背書:需要背誦藥物的盛衰、歸經的作用,經典之類的。
2.臨床實踐:需要努力學習驗證理論,提高理論認識。
3.總結:要經常總結自己的經驗,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經驗,形成自己的體系。
4.理解:學好中醫的關鍵在於理解,但理解的前提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中醫理論體系的起源
中醫理論體系形成於戰國至秦漢時期,以《黃帝內經》的出現為標誌。《黃帝內經》包括蘇文865,438+0篇和靈樞865,438+0篇。內容以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基礎,以整體觀為主導思想,闡述人體內部生命活動的規律性和人體與外部環境(自然)的統壹性。
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人體的解剖、臟腑、經絡、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中醫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在明清時期,以及近代和現代,中醫理論體系有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