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間音樂基本上由五聲音階組成,沒有半音,五聲音階中的每個音都可以作為調式主音。以輔音和羽毛為主音的調式較為常見。曲調起伏較大,常跳六、七、八、九、十度;音域也很廣,壹首歌往往包含十四五度,給人壹種遼闊奔放的感覺,表現了蒙古族豪放不羈的性格特點。唱法是真假聲分開使用,由於音高較高,所以更加高亢、響亮、多變。演唱者在唱長音符時,往往會加入壹些裝飾性的音調或裝飾性的顫音,以營造活潑的情緒或委婉的風格,並往往在長音符後用短滑結束句子,使曲調柔和醇厚。此外,蒙古還有壹種叫“潮兒”的唱法,即“呼麥”。這種方法是利用口中的空氣振動聲帶發出* * *音,巧妙地調整舌尖的間隙,從音高中選擇不同的泛音,從而在低音連續的基礎上形成高音區的曲調。這樣唱,可以同時清晰地聽到兩種聲音,即高音區的曲調和低音區的持續音。但這種方法多是兩部分唱,即幾個人唱壹個連續的低音,壹個人唱壹個高音。
蒙古族民間音樂的節奏大致有兩種:壹種是節奏比較清晰的,常見的是二拍或四拍。雖然有復拍,但本質還是二拍或四拍。另壹種節奏不明顯,速度慢。其實很多音樂作品的節拍是無法用小節線來劃分的。即使以某個節拍劃分,每個節拍的時長也不壹定絕對相等,輕重節拍的區分也不明顯。所以可以說蒙古族民歌是旋律強節奏弱的歌曲。蒙古族常用的樂器有馬頭琴、霍布斯、胡俟、三弦、蒙古古箏、蒙古琵琶、胡笳、興隆笙和長笛。蒙古族器樂的特點是柔和、安靜。馬頭琴是上述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樂器,音色深沈柔和,音量低,表現力豐富。除了伴奏民歌和說唱外,也常用於獨奏和合奏;它不僅能演奏旋律,也適合表現馬的奔跑和嘶叫。蒙古族器樂多為民歌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