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節日”
“白節”是壹年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中國的春節,也被稱為“白月”。傳說與牛奶的潔白有關。意思是祝好運。節日的時間大致與春節壹致。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會吃手抓肉,也會包餃子和煎餅。第壹天早上,晚輩會向長輩敬酒。在錫林郭勒盟,人們除了慶祝新年節日,每年夏天還要慶祝“馬奶節”。逢年過節,家家都要宰羊做手抓肉或全羊宴,還要榨馬奶釀酒。節日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粉、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放在盤子裏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視為聖酒,獻給尊貴的客人。對客人來說最盛大的宴會是羊肉宴。烤全羊過去用於祭祀儀式或敖包,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日或歡迎貴賓的特色菜。?
2.祭奠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思是堆或者凸起。蒙古族的盛大儀式之壹。敖包壹般位於高山或丘陵上。它是壹座用石頭砌成的錐形實心塔,頂端插著壹根長桿,頭上綁著動物的毛角和經文布,四周是壹塊燃燒著雪松木的墊石。敖包旁邊是掛滿全羊、馬奶酒、黃油、奶酪的樹枝。祭柄時,古代薩滿巫師擊鼓誦經,朝拜祈福;現代,喇嘛焚香生火,頌經念經。牧民們圍著敖包,從左到右轉了三圈,祈求上帝的保佑。蒙古族牧民沿襲著祖先原始的宗教信仰,認為高大雄偉的山脈會通向天堂;這座山也是想象中的神居住的地方。因此,對山的崇拜和對神的祈禱都是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蒙古族傳統的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祀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人民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之壹。錫林郭勒盟是祭祀敖包歷史遺跡保存較為完好的地區。
3.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在每年夏秋兩季放牧閑暇時舉行。“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內容包括摔跤、賽馬、射箭、舞蹈、物資交換等。解放後,增加了許多新內容,如田徑、球類運動、文藝演出、圖片展覽、電影放映、交流生產經驗等。這已成為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活動。
其他風俗習慣如下:
1.蒙古人民無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見面總是熱情地打招呼:“他是絕配。”(嗯),然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鞠躬,邀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坐在客人身邊,問長問短,仿佛在家裏壹樣。
2.平時招待客人。喝完奶茶,大方的主人總會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香脆的油炸水果、炒飯、奶茶、奶酪和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擺在客人面前,邀請他們飲酒盛宴。如果主人對客人特別尊敬,往往會把牛奶壺和酒壺放在哈達的上面,有時還會唱壹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勸客人喝酒。客人喝壹口,主人特別高興。遇到酒席,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節日,往往會擺壹張全羊席。蒙古人稱之為“烏茶”,也有人稱之為“休斯”、“布胡力”。客人道別時,往往會送走家人,指出路,反復說“白怡臺日!”百壹日吳泰查熱亞(希望我們能愉快地再次見面),“阿木日,賽音,亞巴!”壹路平安。
哈達是藏語音譯。它常用於歡迎、送禮、拜神、拜年和慶祝,以示尊敬和祝賀。這種禮儀由來已久。根據馬可·波羅的遊記,蒙古人“在春節假期互相贈送由金銀玉器和白色絲綢制成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