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碗舞
它是新疆蒙古族最重要的民間舞蹈,在蒙古族聚居區廣為流傳,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新疆的蒙古族,不分性別、年齡,幾乎人人都會跳薩吾爾登舞。薩吾爾登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間舞蹈音樂和歌舞音樂的名稱,也是民間舞蹈的總稱。薩吾爾登經常在喜慶節日、男女婚禮、家宴迎客送別等娛樂活動中跳舞。黛安蒙古族傳統民間歌舞。是“踩歌跺腳”、“挽臂舞”、“繞樹舞”等古代群舞形式的演變發展。黛安的表演形式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在院子裏形成壹個大圈子。圈子裏,兩個唱歌跳舞的高手正在載歌載舞,大家腳步呼應,晃動裙擺為其伴奏,形成壹片熱烈歡騰的景象。解放後,廣大舞蹈演員經過收集、整理、改編和創新,把古老的黛安發展成為反映生活、展示時代的新藝術形式。基本有兩種形式:壹種是廣場自娛群舞,壹種是舞臺表演。
頂碗舞
鄂爾多斯蒙古族從元朝傳下來的傳統民間舞蹈。形式新穎,動作優美,氣質高雅,風格獨特,民族特色強烈。它在整個蒙古族民間舞蹈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能在婚宴、喜慶聚會上載歌載舞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有1或2人,頭上頂著杯或碗狀油燈或碗,碗中盛著清水或奶酒;壹手拿兩個小車把或者壹串竹筷,在歌聲和音樂中翩翩起舞。頂燈和頂碗舞沒有固定的動作數。舞者在掌握了基本動作和打杯打筷的規則後,現場即興發揮,越是激情澎湃,其動作和舞蹈就越是豐富多彩,充分展現了舞者的技巧、智慧和民間舞豐富、靈活、多變的特點。
筷子舞
傳統民間舞蹈的代表形式之壹。表演者雙手各持壹雙筷子,握住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包括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擊打筷子,或擊打肩膀;雙手交叉在腹前擊筷;雙手擊筷於胸前,壹手擊肩,另壹手盤膝;壹手著地,壹手轉身;雙手放在胸前的筷子,然後壹手放腿,然後雙手放在胸前的筷子,然後壹手交叉肩膀,等等。步法步驟包括水平前後行走,壹點點向後行進,或者各種轉身跳躍都是舞者即興完成的。慢舞穩健深沈,快舞渾厚有力。情緒高漲的時候,筷子在身上飛來飛去,各種動作都能打到身體各個部位。現場輕松溫馨。筷子舞凝聚了蒙古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化生活的智慧,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杯舞
鄂爾多斯流行的壹種舞蹈。每逢節日、慶典、宴席之際,人們酒菜飽了,就拿起桌上的酒盅,手舞足蹈,表示喜悅。每只手拿兩個杯子,打出快、慢、破、抖等各種聲音,隨音樂起舞的手隨著杯子打出各種節奏。
鬥爭
壹種模擬舞蹈流傳在錫林郭勒草原,這裏是自治區著名的摔跤之鄉和後記之鄉。壹個人表演兩個人轟轟烈烈的搏鬥,很受歡迎,比生活中的摔跤更生動、靈巧、幽默、搞笑。表演者要穿特制的服裝,將兩個穿蒙古袍的小假人擺成投擲姿勢(抱腰)並縫合在壹起,使兩袍呈圓柱形穿在身上,腰帶上身向前系成弓180度。貼在壹起的兩個假腦袋只是撐在腰背上,套著馬靴的手作為其中壹個的腳,在唱歌或打鼓中做各種抱、踢、跳。
圓圈舞
蒙古族民間舞蹈。兩腳交替晃,粗獷奔放的跳躍,蒙古舞。
鮮艷別致的下半身或者側身跑跳。上半身動作有切磋、背後與人牽手、人牽手繞壹圈跳舞等,所以人們通常稱之為布賴賈特色民間舞圈舞。慢板抒情柔和,快板歡快敏捷,跳躍能力強。淳樸的民風,帶著古樸的色彩,熱情奔放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