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朱元璋和陳友諒打鄱陽湖時,雙方打得難解難分。經過長時間的僵持,誰也贏不了誰。雙方壹度訂立了休整的“君子協定”:休戰數月,在彭澤揚子、鄱陽壹門、至德青山橋交界處插上紅旗,雙方互不侵犯。朱元璋領兵在紅旗界營盤山紮營。他當之無愧是人中翹楚。他的軍隊紀律嚴明,秋天沒有犯罪,贏得了當地人民的支持。在沒日沒夜練兵、積蓄能量、等待戰機的時間裏,他苦思影響作戰的諸多不利因素。他認為,士兵經常挨餓,長途作戰,是他們長期戰無不勝的主要原因。士兵帶的幹糧壹般是飯團和炒米粉。在鄱陽湖作戰時,這些幹糧遇水就會變質。為此,他找到了當地的壹位老鄉,希望能做出壹種既方便又好吃,在水中也不會變質的幹糧。
紅旗圈聰明的女人們想出了壹個好主意:她們把米洗幹凈,放入蒸籠蒸熟,冷卻晾幹,磨成細米粉,用開水調和,揉勻,把米粉揉成雞蛋大小的面團,中間戳壹個洞,放入炒好的餡,封好,放入蒸籠蒸透。這種最早的類似湯圓的蒸年糕就這樣制作出來了。越嚼越甜,裏面還夾著新鮮的蔬菜餡,非常好吃。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怕水淹,不容易腐爛,十天半個月也不會壞。平時帶著很方便,壹次吃兩個就飽了。士兵們吃的是蒸年糕,如果戰鬥中有神仙相助,朱元璋也把這種食物稱為“仙米糕”。困擾朱元璋的難題就這樣被紅旗世界的村婦們解決了。
說起來,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建立明朝,也是蒸飯的功勞。從類似湯圓的年糕演變到現在的蒸年糕,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在外形上,人們逐漸將米線球改成十指碗形切片,用餡料包裹,做成半月形。這種蒸出來的年糕又薄又有餡,比以前好吃多了。
餡料的原料現在也很講究。主料壹般是壹兩種時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蘿蔔、芥菜,配以筍幹、香菇丁、粉條、豆腐、蝦仁、豬肉。做餡時,先將主料切絲,用植物油或豬油炒至半熟,再加入適量蔥、蒜、姜、醬油、味精、鹽、辣椒粉等調料。上籠前,籠底鋪上芭蕉葉或粽子葉,在鍋與鍋之間的間隔上放上小葉子,這樣蒸出來的鍋就不會互相粘連,還有壹股淡淡的香味。幾百年來,兒童百歲、壹歲、老人生日、節假日都會制作蒸年糕,朋友聚會、客人上門時也常以蒸年糕招待客人。
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們交流的日益增多,蒸年糕這壹傳統食品走出了閨閣,不僅流行於彭澤廣大城鄉,在全國其他許多地方也能看到。而且隨著彭澤人出國的越來越多,蒸米糕這種民間小吃也被帶到了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