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在白面藏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藍面藏戲”,不僅內容豐富、題材廣泛,而且繼承和保留了古格王朝時期就已存在的布馬等民間舞蹈形式。民間廣場舞進入了程式化的藏戲,同時引用了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使得藏戲在藏族群眾中流傳久遠。
2.信仰的特征
為了符合藏族信仰多神教的特點,人們創造了壹種在祭祀儀式中使用各種神靈面具並包含大量藏族民間舞蹈元素的程序舞蹈。這種祭祀舞蹈被後來流行的藏傳佛教黃教所采用,稱之為“羌木”。
流行於西藏、內蒙古、甘肅、青海、四川等信仰黃教的省區。羌姆的舞蹈多是動物類舞蹈和樂器類舞蹈的混合。演出過程中很少有歌聲,氣氛肅穆莊嚴。
3.“跳神”活動
每逢重大宗教節日,雍和宮都會舉行“跳神”活動。在嗩吶、蟒蛇、長號和鼓鈸的聲音中,表演者戴著面具,手持樂器或武器,裝扮成神,繞場行進開球。
接著,他們相繼表演了“邪神之舞”、“骷髏之舞”、“牛神之舞”、“鹿神之舞”、“歡喜神之舞”、“護法神之舞”,每種舞蹈都有壹定的宗教內容。
在舞蹈之間,還有喇嘛表演的摔跤和打鬥來娛樂觀眾。有時,他們還表演佛教故事,如“舍身餵虎”和“長生星之舞”和“鶴之舞”,這些故事表現了善良和長壽。
擴展數據
藏族舞蹈的特點:“顫”、“開”、“滑”、“左”、“繞”是不同藏族舞蹈的相同特點,或者說是藏族舞蹈的五大要素,構成了它區別於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審美觀念。藏族舞蹈的節奏非常豐富,從足部動作就可以概括出來。
有12個基本步驟,如“搓”、“拖”、“踏”、“絆”、“指”、“擠”、“刨”、“踢”、“吸”、“跳”、“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