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蛋奶酥是臺灣省的特產。作為壹種傳統糕點,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蛋黃酥脆,質地細膩,口感獨特,外甜內鹹,綿軟可口,多重美味交織。裹著金黃色的油皮和酥脆,口感有層次感,薄如蟬翼;餡料是甜軟的蓮蓉和鹹鹹的帶沙帶心的蛋黃,吃起來酥脆。
二、蛋奶酥的歷史淵源
蛋奶酥的歷史要從糕點說起。土耳其有壹種古老的點心叫SuBrei,可能是中文“糕點”的音譯。這種小吃的制作過程並不難。小麥面團裹上油脂,經過反復折疊,就形成了幾百層皮-油脂-面團。加熱時,面團中的水分被高溫蒸發,形成層次分明、酥脆可口的糕點。
這種點心基本指向了糕點最早的發源地:中亞。公元7世紀,阿拔斯王朝的糕點已經初具規模。在占領了中東、北非和西亞的大部分地區後,751年,阿拉伯人在吡咯之戰中擊敗了強大的唐帝國,因此獲得了相當大範圍的耕地,打開了通往南亞次大陸的大門:印度。此後,源自中亞的小麥粉與輔助材料和香料如黃油、糖漿、堅果、奶酪和肉桂相遇。沙特的椰棗酥、伊朗的波斯酥、摩洛哥的三角酥、希臘的公主酥都誕生在那個時期。
13世紀,奧斯曼帝國繼承了阿拉伯世界的衣缽,開始入侵基督教世界的東歐和南歐,糕點也被帶到了這些地方。意大利的羊角面包和千層蛋糕,法國的拿破侖蛋糕,面點湯和面點盒,英國的餡餅都是幾百年後才逐漸形成的。之後歐洲崛起,大航海的殖民浪潮到來,糕點被歐洲人帶到了世界。美國人在英國餡餅的基礎上發展了代表美國精神的美國餡餅,日本人在法國黃油杏仁餅的基礎上發展了日本外國水果。
糕點傳到中國最早接受殖民文化的澳門、香港、臺灣省等地後,發展出蛋撻糕點、蘿蔔糕點、叉燒糕點、皮蛋糕點、鳳梨酥、蛋黃糕點等。它們無壹例外地融合了中國傳統食材的精華,中國人做鹹蛋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了。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江南人將鴨蛋浸泡在鹽水中保存的記載。北宋時期,江蘇高郵人秦觀將家鄉的鹹鴨蛋贈送給師友,是中國飲食譜系中腌制食物成為文人雅士口味的罕見例子。清代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鹹鴨蛋在官場娛樂的宴席中作為配菜的出現。1949年,大批江南人士飄洋過海來到臺灣省,在制作鹹鴨蛋等鄉愁時,還融合了早已抵達此地的糕點,創造了中華點心的代表作——蛋黃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