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醫的傳統稱謂有

中醫的傳統稱謂有

疾醫:周代醫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內科醫生。

醫師:首見於我國春秋戰國時代。

太常:醫官名,秦置奉常。公元前2世紀中期,漢景帝改稱太常。西漢時設太常、少府官職,屬於太常的為百官治病,屬於少府的在宮廷裏治病。

太醫令:東漢曹魏時設置,隋唐改稱太醫署令。此系掌管醫療機構的職官。

太醫博士:北魏置太醫博士以教弟子。

藥醫師:唐代已設藥醫師(後稱藥師),負責采辦諸藥、調和制劑等。

醫生:“醫生”壹詞,始見於《 唐六典》:“ 醫生四十人”,即指學習醫學的人。唐代置學習醫,故有了“醫生” 之稱。

醫士:此名首見於北宋。

郎中:稱中醫師為郎中是從宋朝以後民間開始的。當時,有位郎中官名叫陳亞,為人詼諧,又愛好文字遊戲。他曾以中藥名寫詩百首,時人譽為"藥詩"。有壹年天旱,陳亞和友人蔡襄在路上看到壹個和尚求雨,赤膊自曬,殊為可笑,陳亞隨口念道:"不雨若令過半夏,應定曬作葫蘆巴。"半夏、葫蘆巴也是藥名。蔡見他諷刺過分,便道:"陳亞有心終歸惡。"陳亞應聲道:"蔡君除口便成衰。""便成衰"為中醫學"泄瀉"的別名。此事傳到民間,陳亞名聲大振,都認為他不但熟諳藥名,也通醫術,以後便有學醫者以讀陳亞"藥詩"為樂事,郎中也漸漸成為中醫師的代稱了。

大夫:宋朝時,醫學制度和醫學教育就有了相當的發展,負責管理醫療行政的官職很多。宋制翰林醫官院醫官就分七級,而官職就更多了,有22種,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醫、和安郎、翰林醫正,等等。所以,“大夫”最初是醫官的官職名稱,從那時起,人們就稱呼醫生為“大夫”了。壹直到現在,人們仍沿稱醫生為大夫。

院使:隋唐設有太醫署,宋有醫官院,置提點為長官。明清相沿,長官稱為院使,下設禦醫、吏目、醫士數十人,主要為宮廷服務。禦醫,即皇帝內廷的醫生。

  • 上一篇:如何翻譯英文橡皮圖章
  • 下一篇:詳解:缺角對人的影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