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提倡仁、義、禮、智、信。他帶領部分弟子周遊世界十三年,晚年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孔子曾向老子求禮,弟子三千人,其中聖賢七十二人。
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的再弟子把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2.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孫,孔子之子,孔鯉。生於周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於周威烈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歲。
中國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受孔子高祖曾參的教育,孔子的思想和學說由曾參傳給子思,子思的弟子傳給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稱為思想學派、孟子,所以子思繼承了曾參,啟蒙了孟子,在孔孟“道”的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實,明科人,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壹,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提倡“仁政”,他首先提出了“民比君貴”的思想。
韓愈的《原道》把孟子列為繼承先秦儒家道統的儒家人物,元朝則追贈孟子為“雅龔升”並尊其為“雅聖”。《孟子》壹書是孟子及其弟子編撰的壹部散文集,主張“以仁為本”。
4.荀子(約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3年-公元前238年),名,字卿,華夏(漢族),戰國末期趙?。著名的思想家、作家和政治家,他被稱為“荀卿”。西漢時又叫,是因為避諱了漢高祖的避諱,又因為“荀”和“孫”兩個字同音古音。他曾三次在齊國擔任夏姬龔雪的飲酒禮,後被楚蘭陵(位於山東蘭陵縣)所命。
荀子發展了儒家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主張性惡論,主張人性本惡,否定天賦道德觀,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他的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與孟子的性善論相提並論,荀子在整理儒家經典方面也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5.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廣川(涇縣西南,涇縣、谷城縣、棗強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漢景帝當時是醫生,教《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梁武帝下詔尋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賜德對策》中將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
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造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賞識,系統地提出了“天人合壹”、“大壹統”等學說和“六藝之科,非孔子之術,皆出其道,故不進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思想,使儒家思想為漢武帝所采納。
百度百科-儒家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