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從古至今的發展有很多流派,各個流派的爭鳴也是中醫發展的永恒動力。傷寒派、溫病派、脾胃派、寒涼派、滋陰派、溫補派等。,各校各有所長,競相發展各校的目的只是為了對疾病有更清晰的認識,為了更好的治療挽救生命。
中醫的發展、傳承、創新缺壹不可。河間學派由擅長治療熱病的劉開創,極力主張六氣皆可化為火,後被後人歸入寒學。他的弟子有穆達煌、景山塔、馬宗素、張從正等人,景山塔傳到羅誌,再傳到朱震亨。朱震恒既是繼承又是創新。他的“互火說”源於劉的“火熱說”,又對其作了很好的補充。滋陰學派始於朱丹溪。繼劉之後,善用寒涼藥物,主張治病祛邪。他用了三種方法:發汗、嘔吐和下法。同時,他還豐富了情誌治病的方法,被後人稱為“攻其煉獄”。中醫的發展需要繼承,也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來自同壹所學校的朱震亨和張從正,卻創造了不同的學校。看得出來,他們還在思考,學習老師治病的方法,會不會有不壹樣的方法,或者更好的方法。優良的傳承,勤奮的思考,創新,中醫流派的不斷碰撞、交融、發展,為治病救人、防控防疫提供了許多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回顧中醫大師的成長規律,我們發現他們離不開以下幾點。
1.首先要註意醫德,這樣才能保證質量和正確性。
王先生尊重他的醫生同行,並不吹噓他高超的醫術。北京的婦孺都知道他。
2.熟悉人文學科,順利學醫。
了解人文是了解中醫學習方法的必經之路。如果妳不了解中國的哲學和文化,妳將很難閱讀醫學經典,熟悉醫學原理。同樣,妳的心胸不夠寬廣,對待疾病的心胸不夠狹隘,很難靈活運用經典,治療也不順利。
3.研讀經典,從正門進入室內。
任應秋先生說,只有學好經典,才能事半功倍。經典是源頭,主幹的生長也有利於我們發展支流,治病的藥物有理有據。經典需要終身學習,結合臨床反復學習。
4.名師引薦是成才的重要途徑。
古語有雲,“名師出高徒”,“上梁不正下梁歪”,河間學派從劉開始,學徒成為名醫,壹脈相承,以犧牲為代價開創了學派。老師傳授經驗,教會學生如何少走彎路,可謂事半功倍。就像名醫馬二琴,精通性情,治病救人,但如果他不跟他的老師學,那要花他很多倍的時間。
5.要勤奮,要有思想,要兼收並蓄。
善於思考和辨別,終身好學,兼收並蓄。袁鶴火先生虛懷若谷,精益求精,不閉關自守,兼收並蓄,集各種學說於壹爐,壹生謙虛好學。蒲福洲先生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傑出代表。為了學習更多的方法,治療更多的疾病,他壹生都在學習閱讀,直到雙目失明。
名醫成功之路艱辛,醫德當頭,壹生研讀經典,追隨名師,勤於思考。每壹步都需要自律,需要毅力,需要壹顆治病救人的謙卑之心,需要壹顆精益求精的醫學之心,需要壹個救人的肩膀。看著他們思考自己,相比懶惰的我,我從來沒有讀過經典。我有很強的羞恥感,為自己是學生卻浪費時間而羞愧,為未來而羞愧。
如果認識不夠,那就上進,努力走好自己選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