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詩詞書法,盡綿薄之力。”篆刻壹直與書法、繪畫、詩歌緊密結合,成為中國藝術的瑰寶。
“非物質文化遺產:金石篆刻的保護與傳承”暑期社會實踐團於12年7月2日前往中國印刷博物館、西陵印刷社,通過參觀、采訪等方式,感受文化氛圍,學習篆刻歷史,了解文物保護與傳承。
在講解員和西泠印社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活動組成員帶著西泠印社的牌匾走進月洞門,開始了為期壹天的參觀學習活動。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學,研究印畫”的宗旨,在藝術創作、學術研究、文物保存、工業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有“天下第壹社”的美譽。小組成員了解了西泠印社的簡單歷史,以及與西泠印社有著深厚淵源的國學大師:丁福之、吳印、貓王、葉偉明...閃耀的星星的名字與這片土地緊密結合,代表著篆刻的巔峰,壹塊中國的石頭。千山石坊、古道、陽羨亭、華嚴塔、韓三老石室、易亭...自然景觀和歷史文物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氛圍,展現了篆刻的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
成員們在西陵印刷社前合影。
參觀完西陵印度學會舊址後,團員們來到了中國印度研究博物館。按時間順序陳列的展品將會員帶入歷史的長河。在見證了印學在篆刻方面的變化和發展後,成員們進壹步體會到了“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真諦,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先民的智慧。小篆、九對篆、妙篆等不同字體和印章的組合,讓人陶醉癡迷,流連於展覽之中。
工作人員指導下的篆刻經驗
在印度研究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手把手教學和悉心指導下,隊員們還嘗試在青田石上刻章,親身體驗了方寸轉方寸的樂趣。表面上看,畫直線非常容易,但實際操作中卻成了最大的難點,而刻出來的版畫在白紙上蓋印泥的那壹刻,帶來的是無盡的快樂。成員們通過自己的動手和實踐,不僅真正體會到了篆刻的無窮趣味,也感受到了篆刻的高技術要求和篆刻學習者的辛苦。
團隊成員的篆刻作品
在了解了印度研究和篆刻之後,隊員們采訪了西陵印度學會和中國印度研究博物館的負責人,就遺址和博物館的客流量、文物的保護與傳承及措施、與其他機構的交流與聯系、後續的發展規劃等問題與負責人進行了深入交流,對當前金石篆刻的發展與傳承、文物的保護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段老師訪談錄
聽聽西陵的故事
通過壹天的調查研究,隊員們接觸到了篆刻之美,體驗到了方寸之間劃分朱布白的趣味,感受到了石印篆刻的學術背景和文化內涵。如今,篆刻作為壹門少數民族藝術,經過各方的努力,在傳承和發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如何讓金石篆刻進壹步走進大眾的視野,被更多的人認識和喜愛,並將其傳承發揚光大,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在後續的調查和實踐活動中,隊員們將對金石篆刻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為其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