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演講素材。已經固化為當前社會“工具文化”的詞和詞匯(包括形、音、基本義及其寫法),只相當於語文教育理論學派的語言學派和工具學派所指的教學內容。語文教育中的言語文化理論把語言的形、音、義作為言語活動的物質文化。人們使用語言有兩種狀態:內部言語思維、外部言語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用概念思考,用詞構詞,言語行為都是建立在壹個前提上的,在這個前提下,語言是作為壹種物質存在的。言語活動,關於運動的辯證法規律告訴我們,沒有非物質的運動。
(2)語音產品。具體指文章和語篇。以前中國教育的哲學不承認文字的性質是語音作品,只有文章才是語音作品,因為聲波衰減後就消失了,不能算是產品。現代科技手段已經可以很容易地記錄和再現音頻和文字,這些都屬於已完成的文字。
(3)演講技巧。包括對演講材料的把握,對演講文本結構的把握、分析、重組和創造等壹般操作。
(4)言語規範。指言語交際中的制度文化。比如書寫的順序,口語交際中的適應性和文明交際的要求,書面作品的格式等。
(5)言語美學與言語的民族心理特征。在言語過程中,不同民族的審美趣味各有特點。在言語過程中,民族認同和心理走向也是客觀存在的。語言學、文化學、民族學、心理學等學科幾乎都承認:很難把語言和民族性完全分開。“語言是最易識別的民族符號”(語言學語言出版社,2004.4 p7,胡主編),前壹篇文章還引用“語言仍被視為民族符號”。之所以把言語美學和言語的民族心理特征列為言語文化的壹個分項,是因為,否則,我們真的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麽中國社會自古以來就選擇修辭作為書面語教育的內容。為什麽選擇經典文學作為教材?而且,為什麽當代語文課程在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中規定,語文課程要“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語言之間的差異會導致文化之間的差異,語言的誘導和暗示也是如此。文化是廣義的文化,是包括人、環境、知識、技術成果等在內的獨特的物質對象。文化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主要由九種因素決定,即環境、語言、科技、物欲動力、情欲動力、權力欲望動力、審美、陰陽、萬物選擇。語言只是其中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