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電子管數碼機(1946—1958)
硬件方面,邏輯元件為真空管,主存為水銀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器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部存儲器使用磁帶。軟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主要是軍事和科學計算。
缺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它速度慢(通常每秒幾千到幾萬次),而且很貴,但它為計算機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
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器在軟件中的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其特點是體積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高、運算速度更快(壹般為每秒654.38+百萬次,最高可達300萬次),性能優於654.38+0代計算機。
第三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
在硬件方面,采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作為邏輯元件,磁芯仍然作為主存儲器。在軟件方面,有分時操作系統和結構化、規模化的編程方式。
其特點是速度更快(壹般每秒幾百萬到幾千萬次),可靠性顯著提高,價格進壹步降低,產品走向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0至今)
在硬件方面,邏輯元件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在軟件方面,出現了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1971年,世界上第壹臺微處理器在矽谷誕生,開啟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逐漸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走向家庭。
計算機在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信息管理是以數據庫管理系統為基礎的計算機技術,幫助管理者提高決策水平和經營策略。信息處理包括數據收集、存儲、處理、分類、整理、檢索和發布等壹系列工作。信息處理已經成為現代計算機的主要任務。
計算機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改變了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促進了社會的科學計算。
科學計算是計算機最早的應用領域,是指利用計算機完成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中提出的數值計算問題。在現代科學技術工作中,科學計算的任務是龐大而復雜的。
利用計算機的高運算速度、大存儲容量和連續計算能力,可以解決人工無法完成的各種科學計算問題。比如工程設計、地震預報、天氣預報等。都需要計算機進行龐大而復雜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