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樂論體系儒家樂論充分肯定了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荀子認為,在動蕩的時代,音樂可以激勵前方的士兵勇敢善戰,在和平的環境中,音樂可以使人以禮代勞。在音樂內容和藝術形式上,儒家樂論把“善”、“和”放在第壹位,藝術形式美放在第二位。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以“和”為核心,對中國音樂家的發展影響深遠。儒家樂論也把樂師藝術作為認識真理的途徑。
2.代表作《樂記》、《樂記》是儒家樂家美學思想的代表作。樂記提出了音樂產生的原因和特點、音樂與國家政治的關系、音樂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音樂的審美功能、音樂的教育功能、音樂的社會功能等許多與音樂藝術相關的問題。也就是說,作品的思想內容是首要的,技巧是次要的,品德的培養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這給了我們壹個啟示:在當代音樂教學中,固然需要專業的音樂人才,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教育來培養和拓展音樂素質,並具備壹定的藝術修養。
3.代表(1)代表孔子。他的音樂思想主要集中在《論語》中。政治上,孔子主張“德治”,主張“禮治”,強調禮樂的政治作用,強調音樂可以在道德上感化人。孔子認為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善”和“美”。符合所謂仁者為善,表現平和中庸者為美,這就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審美標準之壹。歌頌舜德的《韶》被譽為完美的藝術,表現征服的《大武》被評為不完美的藝術。孔子認為音樂家在反映人們的痛苦和歡樂時應該有所節制,不應該超越中庸的道德原則。強調形式與內容相統壹,尊重“樂而不淫,衰而不傷”的雅樂,不喜歡帶有狂熱或叛逆精神的“正威之聲”“鄭聲之亂雅”等民間流行音樂,這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②代表人物荀子。在哲學上,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性的惡習只能通過教育來改善,因為強調禮樂教育的重要性是人類的必然需要。他主張音樂要從實際出發,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變化,但音樂思想中仍存在崇雅輕俗的傾向。
(二),道家音樂美學思想
1:《道德經》是老子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樂論的著名論點。他認為,最美的音樂應該是讓人感到和諧、平靜,而這種平靜可以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修養和升華。
2.代表人物(1)老子(約公元前571-公元前471):老子是古代的哲學家,他認為事物的矛盾變化是由壹種叫做道的自然規律所支配的。老子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在音樂思想上,他認為美與醜存在於對比中,兩者的聲音相得益彰。“天上的人都知道美就是美,惡就是惡:大家都知道好就是好,壞就是壞——老公只住在屋裏:所以不能去。”
(2)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莊子認為音樂美的本質是人的自然之情。音樂美的原則是自然而不做作,有樸素的美感。音樂擺脫了儀式的束縛,符合自然,符合人性。莊子認為聲音有三種:“人聲”(人工音樂)、“地聲”(風吹草動之聲)、“自然之聲”。這種音樂“聽不到,要看無鋒フウカ之形,滿天地,裹六極。”
(3)、墨家音樂美學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是與儒家音樂思想相對立的音樂學派。墨子生於魯,是壹位偉大的思想家、學者和政治活動家。在音樂上,他強烈反對儒家“禮樂治天下”的思想,生活態度過於消極,只求滿足最低生活要求。音樂的社會功能還沒有被完全理解。墨子認為,既然音樂藝術不能“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亦必富民”,那就只能增加勞動者的負擔;音樂不僅不能統治世界,而且“享受比復雜更多的人能統治比寡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