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妳翻開《論語講義》,它是以《論語》開頭的:“不如與時俱進,不是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無知不滿足不是君子嗎?“那麽,有什麽可以解讀這句在白話文裏似乎盡人皆知的俗語呢?壹個壹個看李莉的解決方案。李理首先從文字學的角度解釋了“學”、“學”、“為友”、“樂”的本義,指出人要學而“窮”,要樂和平和地交朋友,要以君子待譽,然後指出這段話的三個層次,講述了《論語》的全部內容和精神,人與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儒家文化主要是解決這三個問題:人與心、人與人、人與天。”達到壹種和諧的境界,人與心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天和諧”。他還指出,《論語》開頭的這三句話與《論語》最後壹篇《堯越篇》中的後三句話相呼應,即“不知吾生,不思君子也;不知禮,不以為立;不知道說什麽,就無法認識人。”“所以,《論語》是以這三組關系開始,以這三組關系結束。天人和諧、人與心和諧,這三組和諧不僅是《論語》的核心,也是整個中國文化的核心。"
看,李莉說得多好啊!不僅可以在壹些乍壹看似乎沒有太大意義的句子中找出深刻的哲學內涵,還可以廣泛引用,前後聯系,把《論語》作為壹個體系,作為中國文化的壹個體系,具體分析。這當然與李理在國學、儒學等領域廣泛細致的教育有關。
像《論語》這樣的議論文,很難做到生動有趣。我們能看到的壹些翻譯成現代白話的經典文獻,大多是硬譯、直譯,難免要嚼蠟。妳看李理的書,語言不僅僅是口語化的,顯然李理是想保持壹種輕松友好的語言特色,這和《論語》的語言風格是壹致的。同時,李麗還在講義中穿插了很多傳統文化知識。如“弱冠”的由來;“四書”的由來;先講“北辰”之星和古代天文學,再講“魏紫宮”和“故宮”的由來;談“思無邪”涉及《黃帝內經》的“悲”論、《樂記》的情性論、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論...不引經據典,枯燥乏味,但在生動活潑的聊天對話中,卻有有趣的插曲和知識豐富的證明。難得的是,如此豐富的知識,如此深刻的考證,是自然的,自然的,友好的,唾手可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