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是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壹個經濟學名詞。
內容
立足國內宏觀周期,合力推進國內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外需、進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第壹節促進進出口協調發展
完善內外貿綜合管控體系,推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系、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銜接,促進同線同標同質化。降低進口關稅和制度成本,擴大高質量消費品、先進技術、重要設備和能源資源進口,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
完善出口政策,優化出口商品質量和結構,穩步提高出口附加值。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引導企業深耕傳統出口市場,拓展新興市場,擴大與周邊國家的貿易規模,穩定國際市場份額。
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深化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貿易促進平臺和國際營銷服務網絡建設,加快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模式,鼓勵建設海外倉,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順暢運行。
創新發展服務貿易,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開放平臺建設,提高貿易數字化水平。實施貿易投資壹體化項目。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展會。
第二節提高國際雙向投資水平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以高水平雙向投資高效利用全球資源要素和市場空間,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機制,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資力度,有序推進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相關業務開放。
全面優化外商投資服務,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保護,發揮重大外商投資項目的示範效應,支持外商投資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和中西部地區,支持外資企業設立R&D中心和參與承擔國家科技項目。
鼓勵外資企業將利潤進行再投資。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創新境外投資方式,優化境外投資結構和布局,提升風險防範能力和收益水平。完善境外生產性服務網絡和流通體系,加快金融、咨詢、會計、法律等生產性服務業國際化發展,推動我國產品、服務、技術、品牌、標準走出國門。
支持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高跨國經營能力和水平。引導企業加強合規管理,防範和化解境外政治、經濟、安全等風險。推進多雙邊投資合作機制建設,完善促進和保障海外投資的政策和服務體系,推進海外投資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