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壹位仁人誌士能懸賞討論中國文化,很讓人感動。我建議最好加上優秀的傳統文化。畢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也是傳統文化的壹部分。
我覺得必須反思文化的傳承,解決文化為什麽會失傳,才能談如何復興。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也許是太遼闊,太漫長,讓我們這個民族不珍惜。因為我們擁有的太多,所以不在乎堅持。因為太多的傳統太過凝重,我們正在失去無意識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目前中國傳統文化流失非常嚴重,現代人對我們文化的關註遠遠不夠。其實這是中國的壹個現代文化現象。壹個外國人曾經困惑地問我,為什麽他遇到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錢是最重要的東西,我對此感到羞恥。現在中國人的價值觀早就離開了祖訓,世界浮躁。既然道德價值觀不再堅守傳統,又何必在意文化傳承?文化是很深奧的東西。保護有形的畢竟簡單,但是拯救精神層面的永遠不是經濟發展能解決的。
不過好在我們文化遠,人口多。關心傳統文化的人雖然比例低,但是數量還是很多的。
我認為教育是壹個重要的起點。我們的教育體系沒有很好的傳承文化的包袱。看看我們的知青老幼,有多少人通過教育追求傳統文化。
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國外有很多歷史悠久的非常傳統的非政府組織。
最重要的是,中國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堅持和發揚壹點點傳統的東西,哪怕是形式上的保護傳統文化。比如每當壹個傳統節日搞清楚了起源,這個地區的人文、建築、飲食的歷史淵源,有能力的話可以為傳統文化做點實事,比如捐贈。即使妳錢少,妳也可以做壹名誌願者,教妳的孩子民族的歷史,或者更糟,妳可以忠誠、守信、孝順。
我個人教外國人學漢語,但是從來沒有用過規定的漢語教材。相反,我通過教授中國文化來學習中文。很多人說外國人學完中文最終會放棄,但我沒有遇到這種情況,因為他們會對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坦白說,有時候他們甚至比我們中的壹些人更愛中國。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的壹個學生決定改學翻譯。他認為外國不善於介紹中國的歷史。他決心成為壹名翻譯家,把壹些優秀的中國史書翻譯成英文,把中國介紹給英語國家。
雖然壹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做總比坐好。我會堅持做壹名傳播文化的“誌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