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之壹——用功讀書“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勤讀書上尤為突出。無論是善於治國的政治家,還是心胸狹隘的軍事家;無論是思維敏捷的思想家,還是智力超群的科學家,之所以在事業上出類拔萃,都與他們從小的遠大誌向分不開。俗話說“有誌者,事竟成;有誌者事竟成”。決心在於少年——唐代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愛讀書。有壹天,趁老師不在家,他悄悄溜出去玩。他來到山腳下的河邊,看到壹個老婆婆在石頭上磨鐵杵。李白不解,問:“老婆婆,妳磨鐵杵幹什麽?”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大吃壹驚,問道:“哎呀!鐵杵那麽粗,怎麽能磨成針?”老婆婆走過去說:“只要鐵杵每天總是磨得越來越細,妳還怕它不是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慚愧不已。他轉身跑回書店。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刻苦學習,終於成為著名的大詩人。中國傳統美德故事第二部——尊老愛幼中國有句古話:“孝為先德”。意思是孝順是壹切美德之首。如果壹個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很難想象他會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古人雲:“我老,人老;年少輕狂,還有年輕人。”我們不僅要孝敬父母,還要尊重其他老人,關愛幼兒,從而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愛幼的誠信民俗。這就是我們學生在新時代的責任——借之米,做春秋末期的魯人。他在孔子弟子中以政事聞名。尤其以勇敢著稱。然而,在魯茲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多年來靠吃粗糧和野菜為生。有壹次,我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但是家裏沒有米飯。我該怎麽辦?魯茲想,如果他翻過幾座大山,從親戚那裏借些大米,難道他不能滿足父母的要求嗎?結果小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地,從親戚家還回來壹小袋大米。看到父母吃到了美味的米飯,魯茲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稱贊魯茲是個勇敢孝順的孩子。
上一篇:如何分辨牛仔布的好壞?下一篇: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