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卡是壹種人們在遇到節日日期或事件時相互問候的卡片。人們通常在生日、聖誕節、元旦、春節、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和其他日子贈送賀卡。賀卡上通常有壹些祝福的話。
賀卡的起源:
唐太宗用賀卡向大臣們拜年。每到過年和春節,從國家元首到普通百姓,他都有給親朋好友寄賀卡的習慣。賀卡這種特殊的祝福媒介是什麽時候產生的,為什麽流傳至今,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和變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強調“禮”,這曾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禮儀中的很多內容都是通過形式來表現的,比如賀卡。在個人重要活動或公共節假日前贈送賀卡更方便,壹來形式莊重,二來提前告知對方更方便。所以從漢代開始,賀卡作為壹種傳統形式被保留下來,只是名稱有所變化。
當初賀卡被稱為“名卡”,主要是介紹自己。在西漢,它們被稱為“拜謁”。今天嘉賓見面,被稱為“名刺”。“名刺”壹詞在日本至今仍在使用,是我們常見的名片。
賀卡在中國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在古代,上層文人用名帖互致問候的習俗。
宋代詩人周惠在《清波》雜誌上說:“宋元時期,用人常以名刺人。”這張唱片來自壹個有趣的故事:
有壹年在北京過春節,壹個讀書人不想親自挨家挨戶走訪,就想出了壹個偷懶的主意。他先寫了許多帶祝福的卡片,然後命令仆人在每壹個被拜訪的家門口放壹張卡片,開門前先敲門,然後迅速溜走,讓被采訪者以為自己親自拜訪過。
可能這個人壹次次偷懶,走漏了消息。結果壹家人壹聽到敲門聲就沖了出來,把“可憐”的仆人抓了個正著。這被認為是“打假”的行為。
但當時士大夫的朋友圈很廣,要到處去拜訪,需要時間和精力。所以有些朋友沒有親自去,而是派仆人拿了壹張用梅花信箋剪的卡片,兩寸寬,三寸長,上面寫著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祝福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