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壹天,他的妻子去市場賣布。為了不讓兒子惹麻煩,她對他說:“兒子,妳不要跟我賣布了。我回來就讓妳吃豬肉。”兒子壹聽說有肉吃,就不再鬼混了。當他的妻子回來時,她發現曾子正要殺豬。她很不情願,哭著求他不要殺豬。另壹方面,曾子堅定地說,“妳不能食言。既然答應了兒子殺豬吃肉,就不應該後悔。我不希望兒子長大後食言,所以今天我要給他做個榜樣。”於是曾子殺了那頭豬。他的兒子長大後也是壹個誠實守信的人。
努力學習
“蜀山有勤奮之路,學海無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勤讀書上尤為突出。無論是善於治國的政治家,還是心胸狹隘的軍事家;無論是思維敏捷的思想家,還是智慧超群的科學家,之所以在事業上取得不同的反響,都與他們從小的遠大誌向分不開。俗話說“有誌者,事竟成;沒有意誌的地方,人們總會向往它。”有誌在於年輕。稍微瀏覽壹下歷史,壹個個感人的拼搏故事就會躍入妳的眼簾。匡衡年輕時刻苦讀書,最後因說“詩”而成名;茅以升少年立誌漂洋過海,歷盡艱難險阻,最終成為“橋梁之父”。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今天,我們比前輩有更好的學習條件。在繼承和發揚我們努力學習的決心的同時,我們應該不斷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地學習,以便建設壹個繁榮強大的中國。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愛讀書。有壹天,趁老師不在家,他偷偷溜出去玩。
他來到山腳下的河邊,看到壹個老婆婆在石頭上磨鐵杵。李白不解,問:“老婆婆,妳磨鐵杵幹什麽?”
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大吃壹驚,問道:“哎呀!鐵杵那麽粗,怎麽能磨成針?”老婆婆走過去說:“只要鐵杵每天總是磨得越來越細,妳還怕它不是針嗎?”
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慚愧不已。他轉身跑回書店。從此,他牢記“功夫只要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刻苦學習。
尊敬老人,照顧好孩子
中國有句古話:“孝為先德”。意思是孝順是壹切美德之首。如果壹個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很難想象他會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古人雲:“我老,人老;年少輕狂,還有年輕人。”我們不僅要孝敬父母,還要尊重其他老人,關愛幼兒,在全社會營造尊老愛幼的誠信民俗。這是我們學生在新時代的責任。
魯茲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他在孔子弟子中以政事聞名。尤其以勇敢著稱。然而,在魯茲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多年來靠吃粗糧和野菜為生。
有壹次,我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但是家裏沒有米飯。我該怎麽辦?魯茲想,如果他翻過幾座大山,從親戚那裏借些大米,難道他不能滿足父母的要求嗎?
結果小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地,從親戚家還回來壹小袋大米。看到父母吃到了美味的米飯,魯茲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稱贊魯茲是個勇敢孝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