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華農業文明有何特征

中華農業文明有何特征

中華農業文明有何特征如下: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處在石器時代和金石並用時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處在舊石器時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處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開始進入了金石並用時代。

奴隸社會生產工具有了進步,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標誌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壹次革命。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擡杠式和壹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壹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更多介紹如下:

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它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本”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壹貫的指導思想,從戰國的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做法。

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實行,在封建社會初期,對國家安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壹定積極作用,應該給予肯定,但該政策把工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進行壓制。

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止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加嚴重,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壹。

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誌,經濟發展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都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即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的。

  • 上一篇:蒙古族銀飾屬於哪裏?
  • 下一篇:發夾是什麽?傳統大門的組成部分之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