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為中國資產階級自由開展各種工業活動創造了比清朝優越得多的政治局面。《臨時約法》及其後制定頒布的壹些法規,賦予了公民結社、言論、出版、經商、財產的自由。“振興實業”、“實業救國”、“實業立國”等口號所表達的思想和願望,已經成為資產階級和廣大民眾的迫切要求。正如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工業建設協會”所宣稱的:“在我國建設新社會,是為了生存競爭,是時候讓所謂的工業革命派登場了!”(9)
民國成立時,資產階級開展各種“振興實業”的活動,搞各種“實業救國”的計劃,在壹定程度上受到保護和鼓吹,形成了不盡人意的投資環境。另壹方面,江浙地區的絲綢業對新成立的民國給予了比清朝更多的熱情和關懷。江浙絲綢工商業者作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壹部分,已經在壹定程度上認識到他們的生存和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連。他們說:“絲綢業的興衰,不僅關系到中國的財政,即國計民生,而且大受阻礙。如果我們不設法盡快補救,挽救我們的權益,我們怎麽能想象中國的未來!”在他們看來,為了維護這個新的中華民國,為了“掃除中華民國未來的隱患”,“除實業,救外國,恐怕沒有第二條路”。他們深感傳統的生產經營手段太落後,敏銳地意識到“木機土法織絲之不足”,開始“思考補救之策”:(1)改良商品;(2)降低價值;(3)宣傳同胞,讓大家都有愛國熱情,用國貨。三者似乎都很緊急。在這個商戰時代,民國方興未艾。如果不改變計劃,及早振興,如何自立於不敗之地?“(10)杭州偉成絲織有限公司以“改良梭織面料以迎合時代變遷,幫助絲綢業發展,同時避免機工失業,振興產業”為宗旨而創立,是民國初年政治形勢、經濟環境、社會思潮相互作用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