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建築壹般是指近代西方文明決定性地影響中華文明之前,在中國古代文化指導下產生的建築物、構築物、建造方法及相關制度。中國古建築的影響覆蓋了半個亞洲和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許多漢字借用了兩坡頂的建築形象來造字,而現代漢字部首中的“包”就是這壹建築形象的直接表現。與西方文明相比,中國的古建築充分發揮了木材作為建築材料的優勢,以翹角的大屋頂和鬥拱為標誌;與此同時,沿著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綿延數千公裏、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修建的長城,在失去了防禦北方遊牧蠻族的歷史作用後,成為了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在當代建築領域,利用木材和傳統建築方法按照傳統風格建造的建築稱為“古建築”;用混凝土或鋼材或其他建築材料,運用現代建築方法和技術,模仿古代建築形式的建築,稱為“仿古建築”。“幹壹千年,濕壹萬年,幹半年”——木材的腐蝕性和易燃性造成了建築無法長久保存的現象。目前保存最久的地面建築是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公元782年。這個大殿很小,只能代表唐代建築的壹般水平。著名的秦代阿房宮、唐代大明宮等輝煌的歷史建築,只剩下壹些面目全非的土梯田。相對於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遺跡,中國有多少古建築、古建,只能在大家的腦海裏重建。中國歷史上與外界的文化交流也促進了古建築風格的演變。比如,隨著佛教文化的傳入和傳播,寶塔建築發展成為古建築的壹大類;石窟建築甚至成為中國古典藝術的“保鮮櫃”,“誰侵略我們,誰終將成為漢人”——中國的古建築在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依托的是連綿不斷的中國傳統文化。蒙古元朝推動和發展了中國的古建築,滿清也發展了中國的古建築。隨著近代西方建築技術的傳入,南京中山陵等古建築傳統的高潮也隨之出現。西方建築來了以後,我們才開始有科學支撐的古建築研究和創作。《中國古代建築史》是目前中國古代建築的壹部權威的綜合性著作。這本書的編委會幾乎囊括了建國以來中國建築領域的所有頂尖學者,包括梁思成和劉敦楨。東南大學教授潘編寫的大學教材《中國建築史》也是了解中國古代建築的好書。中國所有的古代城市都可以稱之為“平面城市”,城市結構明顯不適合當今中國的實際需要,所以現在古建築的影響力已經下降。古建築、仿古建築多見於公園、景區。但是,只要中國的傳統文化吸收西方的科學知識並不斷發展,也有理由相信中國的古建築會在現代科技搭建的更廣闊的平臺上大放異彩。突出的例子:故宮,平遙古城,天壇,蘇州園林...
上一篇:趙本山徒弟“二人轉演員”轉網絡直播。為什麽郭德綱不允許直播賺錢?下一篇:適合老年人的溫馨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