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價格的高低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貨物的運價,直接關系到工農業產品的生產經營費用。如果產地遠離原料基地和銷售市場,運輸成本增加,會提高產品價格,使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不同社會制度下的運價在英美等西方國家,運輸價格是運輸行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壹種競爭手段。在公路運輸不完全發達的時期,鐵路運價在壹定條件下出現壟斷價格。鐵路企業為了謀求利潤最大化,提出了根據貨物的承受能力來定價,即根據運輸貨物的價格或貨物發送地和到達地之間的差價來確定運價。隨著公路運輸的發展,為了與公路競爭,鐵路對短途運輸降低運價,並根據貨物種類、運輸距離等不同運輸條件制定不同的運價。隨著通貨膨脹和運輸市場競爭的加劇,壹些西方國家逐漸將運價由國家幹預和控制改為由國家或企業隨價格和市場情況的變化制定浮動運價。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國營運輸企業的運價是國家計劃運輸價格。國家在運輸價值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利用運價與運輸價值的偏差,根據不同的運輸條件制定不同的運價,以發揮運價在促進生產力合理布局、工農業生產發展、組織合理運輸、節約利用各種運輸方式等方面的經濟杠桿作用。社會主義運價的特點是:運價在全國或某壹地區基本統壹,並在壹定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有利於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
邵洵明和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