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八大精髓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蘊涵著優秀的傳統,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壹,國家民族立場上的統壹意識。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國內諸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遷徙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同的文化傳統,文明認同始終如壹。而能夠達到這壹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國家統壹的理念滲透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人們壹致的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
第二,為政治國理念上的民本要求。民本思想萌生於西周初年,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思想領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題。春秋時期,“重民輕神”、“恤民為德”成為較為普遍的思潮。儒家繼承這些寶貴的思想資源,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秦漢以降,“重民愛民”成為歷代王朝宣稱的基本政治原則之壹。這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社會秩序建設上的和諧意願。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命題,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學派對和諧思想都有深刻闡發。
第四,倫理關系處理上的仁義主張。仁義是中國古代處理人際關系、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並以此為核心形成了壹整套的倫理價值觀念。這些觀念可以用“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來概括。
第五,事業追求態度上的自強精神。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事業追求上的奮鬥精神。
第六,解決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選擇。“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處,收放恰宜。
第七,個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齊治平”。《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第八,社會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