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自己的樂隊,需要演奏自己的音樂,這就涉及到創作問題。直到20世紀初,中國還沒有自己的作品,壹些作曲家研究外國進行曲,改編成歌詞。比如1918,李叔同寫的《大中華》。直到五四時期(1919),作曲家小(1884-1940)才開始效仿傳統上由外國進行曲作曲的紀念五四愛國歌曲,創作了自己的進行曲。他留學日本和德國,是中國第壹個在國外系統學習西方音樂的人。這是進行曲的第二種介紹方式。
英國作家傑拉爾德·亞伯拉罕在他的《牛津音樂簡史》壹書中描述了西方音樂對中國的影響。他寫道:在滿清統治的最後幾年,壹波洋務(洋務運動)不僅沖擊了音樂領域,也影響了其他方面;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中國音樂家掌握了西方樂器,有些人甚至為他們作曲。作者把這壹時期的描述放在比實際年齡晚大約二十年的地方。
事實上,中國對西方音樂的接受比日本晚了四十年左右。1850年代日本對西方國家的武裝入侵和60年代的明治維新打破了日本與外界的隔絕,很快接受了西方的服裝、武器裝備和音樂。他們沒有完全拋棄自己的音樂,只是軍隊采用了歐洲樂隊。在1880年代,學校開始教授西方音樂,鋼琴或管風琴成為必修課。後來他們侵略中國,影響了東北的音樂。這是進行曲的第三種介紹方式。
中國的朝鮮民族大遊行也離不開抗日戰爭這個歷史背景,中國。大約在1910開始的抗日歌曲,是壹個符號,並不能幫助日本軍樂的影響。以當時延邊的主要聚集地龍井為例。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管樂隊,演奏進行曲。這些風格自然影響了抗日聯軍的歌曲。
解放後,從東北的延邊、遼寧、黑龍江三省收集出版了400多首抗日歌曲。這些歌曲是東北抗日鬥爭遺留下來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多為行軍歌,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有三首,分別是《勇敢歌》、《將軍故事歌》、《遊擊歌》。這些歌曲通過抗日聯軍的演唱得到了充分的普及和傳播。可惜當時由於戰爭原因,這些歌曲的確切脈絡無法考證,但整體的音樂風格還是脫離不了當時日本軍樂的大風圈。
中國的進行曲從無到有,從改編外國進行曲到自己創作,是中國作曲家努力學習外國經驗,不斷深入生活,總結經驗,推陳出新的結果,也是進行曲體裁不斷中國化、民族化的可喜成果。
中外進行曲各有特色,但總的來說是相似的,因為進行曲的體裁本身就來自外國(西方)。中國的進行曲從無到有,從改編外國進行曲到自己創作,大約經歷了120年。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中國作曲家努力學習外國經驗,不斷深入生活,總結經驗,推陳出新。他們在進行曲的中國化、民族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進行曲的創作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語言表達方法和手段,充分展示了具有中國魅力的音樂風格。
中外進行曲的特點體現在樂曲的形式、內容、結構、調式、調性、節奏、主題發展等要素上。